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賄金成為習慣,底線必然失守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4日 1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江蘇鹽城市副科級官員張翕飛網上公佈退賄清單。不少網友“力挺”他的“高調退賄”,稱“有你這樣的公務員是人民的福氣”。也有聲音質疑他在“沽名釣譽”、“作秀”。張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同事,對此也諱莫如深。張翕飛自己則希望有更多的公務員有這種“沽名釣譽”的勇氣,認為這將是公眾的福音。

  張翕飛的大膽舉動,讓很多沉溺于官場“潛規則”的官員尷尬、不安,也因此,出現集體失聲是必然的。今後,張翕飛要麼在眾人側目的疏離感中被孤立起來,要麼成為官場上的道德英雄,接受主流的肯定和表彰。然而,即便被高調褒揚,也不過是一種“供”起來的慣常做法,凸顯的更多是道德方面的價值。要想真正祛除官員的索賄受賄行為,還應從制度上多一些激勵性設計。

  “感謝費”、“好處費”之類的賄金為什麼會成為一種風氣?一方面,這固然與官員個體的道德修養、自律精神有關係。如果那些握有大量經濟、社會資源的官員都能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自然不會孳生這許多亂象,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也指日可待。不過,僅僅強調為政者德行,顯然很難完全杜絕官員的貪腐行為,甚至會形成表面上講清廉、暗地裏收黑錢的官場雙重人格現象。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些官員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索賄、受賄,且彼此心照不宣,本質上是一個制度失范之下人欲橫流的問題,關鍵還在於約束不夠。如果籬笆扎得緊,官員心中的惡魔顯然不會被輕易放出來,更不會以“大家都這樣”作為自己卸責的藉口。

  公權力一定要在陽光下運行,有公開才可能有公正,也才可能讓那些見不得光的幕後交易、私下交易消弭于無形。這些年來,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果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推動官員財産公開,則部分官員私下操弄、尋租的灰色空間就會越來越小,一個公平公正的經濟社會環境,也必將早日到來。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人大會議閉幕後會見中外記者時曾説:“當前,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於腐敗。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於改革制度和體制。”可見,制度的剛性約束,是根治官場頹風、限制公權力濫用、消除腐敗的利器。很多情況下,官員不伸手是因為不敢伸手,伸了手被捉住就得不償失。一定要讓已有的制度發揮作用,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並進一步完善各項監督制度。

  不能聽任官場乃至社會上“感謝費”、“好處費”肆虐,也不能僅僅滿足於表彰張翕飛們的高調退賄行為。一旦類似的賄金成為一種習慣,哪怕張翕飛再高調,也很難扭轉整個社會道德底線的失守。到那時,就不僅僅是個別官員被查處的問題了,整個社會也將為這種價值的淪陷埋單。(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