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發“謠鹽”財的遊資該當何責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搶購食鹽的風潮,已經平息,但反思並未結束。在這場搶鹽風潮中,“遊資”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值得繼續深究。

  據新華社報道,3月17日,“雲南鹽化”資金凈流入2535萬元,當日高居買入榜前五位的營業部,清一色來自浙江地區。有機構根據幾家營業部的買賣資金計算,參與雲南鹽化炒作的浙江遊資至少在5000萬元以上,佔當日這只個股成交量的比例高達約50%。而在次日的交易信息中,上述5家營業部中有4家出現在賣出榜前五位。

  儘管,這次顯示的遊資屬於“高價加倉,割肉清倉”,是一次失敗的炒作,暫無充足證據顯示其是本次食鹽搶購風波的“幕後推手”,然而,值得警惕的不是這次遊資炒作的失敗,而是,利用社會恐慌、謠言會不會成為遊資炒作的一種模式。這種路徑一旦形成,那麼可能會給社會造成很多潛在的危險。

  其實,在去年以來出現的一波又一波漲價潮中,我們也曾多次聽聞“遊資”的出沒。大蒜、生薑、綠豆,好幾種小宗商品都曾在遊資的炒作之下出現價格暴漲,只是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上尚沒有明確的大蒜股、生薑股或者綠豆股,導致這些遊資潛在深處不為人知。通過這一次炒鹽,遊資終於在資本市場上露出了“狐狸尾巴”。

  當下公眾關心的是,這一次,遊資在資本市場和謠言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遊資跟風炒作鹽業股並不可怕。在資本市場的炒作中,捕風捉影甚至無事生非,其實是一種常態。在此次搶鹽風潮中,那些看到鹽業股暴漲而盲目跟進的投資者,再一次成為犧牲品,其間的酸甜苦辣也只能由他們自己品嘗。

  雖然,3月17日跟進的浙江遊資吃了苦頭,但是並不排除有其他遊資提前佈局的可能。交易數據顯示,3月15日,雲南鹽化成交量由前一交易日的2195萬元猛增至9323萬元。而16日各地開始出現搶購食鹽現象。那麼,有沒有遊資為了在股市套利而傳播謠言和製造市場恐慌?顯然需要監管部門更多、更深入的調查。即便沒有,也可以由此而表明高壓監管之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17日的浙江遊資在這場食鹽搶購風潮中就無需承擔相應責任。這些遊資的主人利用資金優勢集中炒作某些個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操縱市場,違反了有關的證券法規,這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展開調查,依法處理。

  遊資在資本市場上的炒作會對實體經濟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此次食鹽搶購風潮留下了豐富的啟示。在變化多端的市場面前,資本市場監管部門也面對著諸多前所未有的考驗。事實上,遊資操縱市場的交易過程極為複雜,利用信息操縱市場更具有難以理清的隱蔽性,監管部門以往多次對一些操縱市場案的查處陷於僵局,其原因便是在這方面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此次搶鹽風潮中,謠言的製造者必須受到法律制裁,尤其是那些製造、傳播謠言以牟利的人,更不應逃過恢恢法網。雖然將漲價潮、搶購潮歸罪于遊資有點誇大事實,但遊資在這中間所起的推波助瀾作用絕對不能小看。在房地産市場受到嚴厲調控的背景之下,出沒于我國的遊資炒作衝動強烈,在資本市場和實體市場之間建立起預警機制,防止資本市場上的遊資對實體市場産生干擾,已成市場監管部門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