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遇哲:每一所學校都應是“最安全”的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燕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3月18日至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看望慰問受災的各族群眾。溫家寶指出,要科學規劃和安排災後恢復重建,把學校和醫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築。(3月20日《北京晨報》)

  “把學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這已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語。2008年6月,溫總理在陜西、甘肅考察抗震救災工作時就曾表示:在恢復重建中,要把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要把學校建設好,讓學校成為所有公用建築當中最好、最安全的地方!2009年兩會上,“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更是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如今,溫總理再次強調學校要“最安全”,不僅是對災區重建的殷切要求,更是對所有學校的諄諄寄語,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共鳴。

  每一所學校都應是“最安全”的。青少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傷害,而一幢牢固安全的校舍可以扮演生命的“諾亞方舟”,幫助他們抵禦災難。同時,學校又是人員高密集場所,對校舍質量的要求更高,否則很容易造成重大傷亡。在西方,學校和教堂是公認的最安全的地方,“所有的房子可以倒,學校的房子不能倒”成為政府和民眾的共識。一旦發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安全的校舍不僅能夠為幼小的生命遮風擋雨,還可以成為公眾的臨時避難所。

  溫總理再三強調“把學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恰恰説明我們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差距。汶川地震,校舍損毀比例為政府建築的4倍;玉樹地震,70%的學校發生了垮塌;此次盈江地震,全縣校舍破壞嚴重,6名學生死亡……一次次災難,暴露校舍安全的短板。

  痛定思痛,一方面有歷史原因,從1978年到1987年近10年的時間裏,我國在校舍建設規範和安全方面幾乎處於空白,沒有抗震標準;另一方面,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的人為失職難辭其咎。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無論通往“最安全”的道路多麼艱辛,它都應成為我們矢志不渝的方向。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強調,努力實現教育投入佔國民生産總值4%的目標。各地應把學校建築安全作為增加投入的領域,徹底消除存在安全隱患的危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兩句耳熟能詳的話放在一起,道出校園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學校建築應在規劃、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實行質量安全終身負責制,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