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袁新文:為高考“減負”難在哪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8日 1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高考之所以成為公眾熱烈談論的話題,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不僅因為它可以改變億萬考生的命運,寄託著萬千家庭的夢想,而且對基礎教育起著導向作用,被認為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和“指揮棒”。高考所擔負的使命之重、所承受的壓力之大,簡直超乎人們的想象。

  對於現行的高考制度,雖然褒貶不一、見仁見智,但在激烈的爭論中,不少人形成這樣一個共識:“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許是最可行的制度”,因此不能輕言廢除,必須堅持,必須改革。改革高考,重要目的之一是為高考“減負”,也就是使高考所承受的壓力小一些,社會的關注度低一些,讓高考變得平靜些、純粹些。這看似簡單的目標其實是個“硬骨頭”,多年來的事實表明,給高考“減負”難度之大,一點也不亞於給學生“減負”。

  從目前的教育生態考慮,為高考“減負”,關鍵有兩點:一是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途徑升學,實施高校分類入學考試,比如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可與現行的高考分開,從而改變“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狀況;二是在統一高考的框架下,實行多元評價,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為高校招生選拔錄取提供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

  然而,把“獨木橋”變成“立交橋”談何容易!上世紀90年代初,高中會考開始在全國推行。此舉旨在用水平考試取代高考對基礎教育的導向作用,減輕學生負擔,減輕高考壓力。可是,十幾年過去,高中會考在很多地方幾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沒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反而加重了考試負擔,基本上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和意義。再如春季高考,將高考由一年一次變成一年兩次,目的很明確,既為學生升學拓寬渠道,也為夏季高考減輕負擔。制度設計經過了反復研究論證,人們對此曾充滿期待,可是沒過幾年,幾個省份都偃旗息鼓,只剩下上海、天津還在堅持。高中會考與春季高考的式微根源何在?既有制度不配套、政策不給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更是因為落後於時代發展的人才選拔理念在作怪,長期形成的人才選拔機制有問題。

  考察、選拔人才,僅僅根據一次考試的分數顯然是片面的,在統一高考制度下,實行多元評價才是一種比較合理、比較科學的方式。比如完善高中會考,使會考成績與升學挂起鉤來;比如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評價結果成為升學的一種依據。這些做法,把高考一次評價變成了過程性評價,既可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也可以減輕高考成績的權重。然而在現實中,這種減輕高考負擔的舉措卻飽受詬病。不少人認為,在誠信體系尚未健全的社會,很難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保送推薦制度等也受到質疑,似乎只有一次性高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決不能以犧牲公平為代價,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選拔機制、拓寬人才選拔渠道,減輕學生負擔,減輕高考壓力,既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考改革的大勢所趨。不論遇到多大阻力和挑戰,高考改革都應當克難攻艱,堅定不移,給人希望,給人信心。(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