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董碧輝:創新力量才是真正“紅利”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6日 10: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兩會落幕,十二五規劃出臺,種種跡象顯示,我們開始不再執著于保8,不再執著于GDP,這是一個好現象。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提到要扭轉唯GDP的觀念,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中國的振興不單在經濟總量,根本在人才和科技進步。通過改革促進産學研的結合。我以為有兩個數字比GDP更為重要,一是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一是研發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這兩條就決定了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創新力量,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發展因素。”

  GDP作為一個數字,確實反映的是一國經濟活動的總量。但是並不能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譬如説修一座橋,可以增加GDP,將它拆了,也可以增加GDP,修了拆,拆了修,橋最後仍然是一座,可GDP卻可以翻上好幾番。總而言之,一個國家要重視經濟發展,但是把GDP供奉起來,頂禮膜拜,就有點走火入魔了。在GDP一葉障目之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就被我們忽視了。

  比如説教育,確實比GDP更值得我們關注,可是我們老是把4%的目標當兒戲,教育欠賬欠了十年,欠了1.6萬億。教育是百年大計,在GDP衝動面前,百年大計便被拋諸腦後了。這一點上,我們真得學學我們的鄰居日本。二戰後日本滿目瘡痍,可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教育的異常重視。正如原日本文部大臣荒木萬壽夫所説的那樣:“明治至今,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發展的速度驚人,為世界所注視,造成此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與發達。”日本教育經費的投入一直高速增長,幾乎每五年翻一番,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上世紀70年代中期超過5%,80年代接近6%,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也位居前列。教育的普及給日本造就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成為日本現代經濟起飛的基礎。

  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這裡的人力,不是單純的勞動力,而是知識化的人力。對於中國來説,“人口紅利”已經吃得差不多了,2月份,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出現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建立在低廉勞動力基礎上的低價出口商品,相較于我們要進口的大量緊缺資源、技術産品來説,並不佔有貿易優勢。“人口紅利”之外,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紅利,“知本”紅利,大量受教育人口與科研相結合而産生的“創新紅利”,只有這種創新的力量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發展因素”。(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