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林德:多關注代表中的大多數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10: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參加山東代表團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審議,有一段幽默的開場白,他説:“我的身份作為人大代表來説是審議,但作為國務院的領導成員,又是被審議。定位不妥呢就講不好。”

  這是一句自我調侃,也可以説是一句大實話。這些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比以前好當了,要面臨很大的輿論壓力。特別是互聯網時代,透明度高,關注的眼光越來越多,提了什麼建議、提案,説了什麼話,甚至穿什麼衣服,或者一不小心在會上打個盹,都可能被曬到網上,任人評價。

  有人並不習慣,覺得太花邊、太娛樂化了,畢竟是一件嚴肅的國家大事。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進步,這麼多代表委員作為全國人民的代言人共商國是,人民關注比不關注好,關注度高比關注度低好。至於關注的內容,大可不必太敏感或者憂心於那些花邊的東西。政治參與意識和水平,只有在參與中才能提高,即便是邊緣性的關注,也是在為未來打基礎。

  其實嚴肅的內容關注更多。最明顯的一點,公眾對代表委員的政治功能越來越清晰,要求你不能去“兩會”走過場、當花瓶,舉幾下手就算完成了政治責任。所以,對水平不高的建議提案,對缺席不到的代表委員,對雲裏霧裏的太極發言,輿論多有微詞。

  既然擁有了代表委員的身份,就是肩負了公眾的政治託付,代表人民審議、監督、質詢政府工作,共謀國家發展大計,而不是將此身份看作領導信任和政治榮譽。這一點,有的代表委員認識很到位,例如有代表説“我不是來作秀的”,有委員説“我是來獻計獻策的,不是獻媚的”;有的認識還比較糊塗,例如有代表委員竟然有諸如“我不是來添亂的,所以我從不投反對票”之類的言論。

  代表委員也要接受人民監督,這沒有異議。但我的感覺,目前的監督,有點“找軟柿子捏”的味道。被質疑、被取笑、被炮轟的,基本是一些體育、影視、文藝界明星,比如劉翔,連續幾年,説他開會請假,提案請人捉刀且水平不高,今年則乾脆沒有提案。劉翔真夠為難的,以目前的情況,他不可能説我水平不行不當委員了,但你能要求他自己貢獻什麼像樣的提案,他這一輩子恐怕都在跑步,可能連篇小學生作文都寫不通順。

  人大代表,其實正如王岐山所説的,構成比例最大的是黨政官員。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新華社發佈的代表名單是2987名。官員有多少名,我限于水平無法作出統計。已逝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對十屆人大作過統計,2985名代表中,1200多人具有官員身份。我還看到一篇文章稱,目前的人大代表構成,是一個典型的倒金字塔,人數最多的是副縣以上黨政官員,第二多的是企業家兼書記和基層單位黨政官員,接下來是企業家,而無黨派知識分子和普通勞動者佔的比例很小。

  官員代表,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副總理尚覺定位不容易,其他大多數官員,應該更難吧。官員本是政府中人,中國的權力分配格局,有比較嚴格的上下級關係,讓官員對中央政府大膽批評,嚴格監督,確實不是易事。當然,也可能是我不了解情況,因為官員代表們在兩會上的聲音,所報道的大多是對本地區、本部門發展和事務的回應,至於監督和質詢情況,或許有,但並沒有報道出來。

  無論如何,人大代表中官民比例失衡,不是值得肯定的現象。去年3月人大通過的《選舉法修正案》,提出要降低官員人大代表比例,可見這確實是個問題。但降到多少合適,人大代表構成官民之間什麼樣的比例才適當,還需要研究。

  我們現在講監督、改革、公開,比較多的是注目于政府,要求政府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積極轉型,黨務、人大等權力系統構成部分,其實也應有這樣的要求,積極改革、接受監督、透明公開,與時俱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