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金蒼:高校書記貪腐自尋心理鴉片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1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種種説辭隱含的潛臺詞,實際上都是“我與那些貪官不一樣,我的貪腐有可以原諒的理由”。實際上,這些言之鑿鑿的理由,這些自我感覺的“與眾不同”,都不過是一種産生麻醉效果、幻覺作用的“心理鴉片”。

  不像生意人,沒有江湖氣,態度很誠懇——這是近日被一審宣判的武漢大學原黨委書記、副校長龍小樂對第一個向自己行賄者的印象。在庭審中,龍小樂拒不認罪全盤翻供,指責偵查人員刑訊逼供,不管這是減罪策略還是實際情況,這一案件披露的各種行賄受賄細節,仍給人觀察受賄者的心理狀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據法庭調查,龍小樂在2000年收受第一筆賄賂時,有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是,行賄者的形象加上“情理中”“潛規則”“照此辦理”的説辭,讓價值天平偏向了貪腐一側。這樣的細節,透露出面對誘惑時一種普遍的心態:他人的貪腐,是相似的利欲熏心和違法亂紀;而自己的貪腐,卻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對於貪污受賄,大部分貪腐者都有著清醒認識。在解釋日記中為何不提自己受賄時,龍小樂説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違法犯罪這個事實”。知道是違法犯罪,卻沒有抵抗力,除了利益驅動之外,也有心中對這種行為的合理化解釋。

  在被詳細述及的第一次受賄中,我們可以看到行賄者是如何呈現出這一合理化假象:像個學生,謙虛且謙卑;誠懇的表白,讓人信任;不送不踏實,送了才放心……種種表現,都是給受賄者“不得不貪腐”的理由,都是針對受賄者“自我合理化”的需求而來。

  對自己行為的“合理化包裝”,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開脫。

  而對自己行為的“合理化包裝”,並不僅見於龍小樂一個案例。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第一次受賄,是過年時別人以給小孩“壓歲錢”的名義丟下的千兒八百;廣東增城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邱夥勝“含淚索賄”則是因為被情婦所逼;北京市通州區原副區長蘇文權發明“被動受賄”一説,認為給錢給物都是出於私交;寧夏銀川市交通局原局長高雲山的“合理化包裝”則是“沒給他們辦過一件事”——不一而足。種種説辭隱含的潛臺詞,實際上都是“我與那些貪官不一樣,我的貪腐有可以原諒的理由”。實際上,這些言之鑿鑿的理由,這些自我感覺的“與眾不同”,都不過是一種産生麻醉效果、幻覺作用的“心理鴉片”。

  無論受賄者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化的理由,也無論行賄者採用了如何誘惑人心的花招與説辭,説到底,貪腐就是貪腐,不因為原因、目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別。在貪和廉之間,只有一條永遠不會模糊的邊界。只有牢記這一點,才能逃脫他人和自己設置的陷阱,真正在面對人民、面對歷史時,打出勝利的手勢。(金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