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不讓“娃兒廢了”是政府職責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7日 07: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如果我再不回到他身邊,我這個娃兒將來就廢了。”26歲的魏東偉在義烏某電子廠已經工作了6年,今年回到了老家河南鹿邑。春節剛過,義烏方面承諾把他的工資加到2600元,可魏東偉根本就不為之所動,他鐵了心要跟4歲的兒子在一起。“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不能讓娃再跟我一樣,寧願少掙點,也要培養好他!”

  《廣州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留守兒童問題是許多農民工不願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並演變成各種社會問題。鹿邑縣一名教師告訴記者:“現在初中、高中的學生都是‘打手’,隨便給他們兩三百元,幾十個學生就出來了,讓打誰就打誰。”難怪魏東偉説“如果我再不回到他身邊,我這個娃兒將來就廢了”。

  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近三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兒童不能隨父母在城市生活、就讀,具體原因很多,但關鍵還是城鄉二元格局,將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劃分成兩個人群,權利、待遇的差別被固化、“合法化”, 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城就讀,政府(包括教育部門)也沒有像解決其他問題那樣為此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或“XX辦” 去解決農民工子女就讀問題。如果有學校能設法招收一些民工子女就讀,那就是“愛心”了;屢見報端的所謂的“新人”這個名詞,也只是道德意義上的提倡,沒有剛性約束力,並不能改變農民工權利貧困的現狀。

  魏東偉的選擇説明,很多農民工覺得,進城打工的代價太慘重,太不值得。為了孩子成長而不再外出打工,就農民工自身而言,是認識上的一種覺醒,一種進步,也是城市文明影響的結果。但是,經濟的發展卻承受不起這個覺醒,“民工荒”已經迫使很多企業推掉訂單,關停機器。長此以往,企業受不了,GDP受不了。一些企業想出各種辦法來吸引農民工,除了提高工資,還給員工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還增設夫妻房、娛樂室等等——這表明,企業主已經意識到,再也不能只是把農民工當作勞動力、當作工作機器來使用了,要滿足他們作為“人”的需求。企業此舉,雖然是無奈之下的應對之策,但至少表明農民工追求權利平等已經被社會承認和接受。但是,這還不是政府行為,農民工權利還未在制度層面得到充分的體現和保障。雖然通過社保可轉移接續、“新農合”等辦法提高了對農民的保障水平,但是農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權益差距還是很大。魏東偉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二元格局對經濟發展的“瓶頸效應”已經結結實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僅是發展經濟的需要,改變城鄉二元格局,或者解決二元格局下的權益均衡問題,也已經是一個不容拖延、回避的問題了。

  魏東偉的孩子才四歲,與父母分離時間不太長,或許還沒有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魏東偉現在選擇留在家裏還為時不晚,但是,很多農民工留在家裏很可能已經晚了,那些淪為“打手”的農民工子女,靠他們的父母的能力或許很難改變他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已經“廢了”!這個“廢了”的人群中,還有進城打工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一部分“農二代”。社會——主要是政府——應當為此投入力量,提供救濟。這是基本責任所在,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