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丁寅:“響水爆炸”謠言醒的應是風險社會意識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4日 1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江蘇省響水縣政府12日透露,10日發生的“化工廠爆炸謠言”事件有了新進展,目前公安部門正作為案件偵破,已鎖定3名嫌疑人。(京華時報2月13日)

  造謠惑眾罪不可赦,當事人也必嚴懲。但如果只把這視為一起謠言事件,以為僅靠公安部門就能解決問題,那實際上過於簡單。它背後反映出的問題,是我們正一步步逼近一個風險社會,以及如何應對風險社會中各種或明或暗的危險,這種危險會發生在步入工業社會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國家。

  在1980年的電影《廬山戀》中,男主人公還在風景如畫的廬山,硬生生畫上高樓和工廠,暢想未來的美好時代,而如今,工業社會的痛楚已經一次次咬醒公眾。他們寧願不要那些冒著黑煙傷人的工廠,也要保住那份青綠田園和清爽空氣。但顯然,公眾對於自身安全的認識和地方政府之間不合拍。地方政府還停留在《廬山戀》的期待,公眾早已進入《2012》的恐懼。風險,就在這不合拍中一次次發生。

  所謂風險社會,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認為,是指風險逐漸接替財富,成為社會的主要關注對象和內在驅動力。它是現代化成果的孿生子。在進入現代工業早中期,風險往往被視為概率事件,在巨大現實利益面前,往往被忽視,而當各種文明指數提升,特別是公眾的意識提升後,風險已從副産品慢慢轉為次産品甚至主産品。此時,作為地方政府部門,如果只見利益或主要只見利益的話,風險就會以各種形式出現,謠言造成傷亡不過只是其中一種。

  在響水此次謠言事件之前,園區已發生過兩起事故:一次爆炸致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一次泄漏致30多名員工中毒。對於居民來説,化工園區就像身邊的一顆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炸,整天心懸在半空中。此時,只要一聽説要爆炸,誰去管是不是謠言,先跑再説,保命要緊,“而且大家確確實實聞到了刺鼻味道。”

  社會要發展,確實需要工業,要工業又不允許污染,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儘量少污染,如何達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就成為當今工業社會的大課題。而做這些,最需要的就是透明化,把所有數據都擺到桌面上,讓周圍民眾可以隨時查詢和監督,一旦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就需要政府犧牲經濟利益而保公眾的健康利益。

  可現實是,由於各地發展的不均衡性,如今各種高危産業頻頻轉入貧困地區。響水曾經就是江蘇最貧困的地方,而今正變成一個新興的化工業基地。在極端的貧困和極端的風險之間存在系統的“吸引”,因為地方政府被不斷攀升的GDP所吸引,往往對工業領域存在的各種潛在危險採取了選擇性失明的態度,甚至在得到龐大的數字GDP後,自欺欺人地假定當地居民並不知道這些工廠的危害。可就在2005年,獲得“全國十大最具潛力的化工園區”時,當地村民拍攝了化工區內污染隨意排放的證據,要求趕走化工廠。而鹽城市環保局報告顯示,化工園區相隔不遠的灌河水質為劣Ⅴ類,“已經基本上不適合魚類生長”。

  在烏爾裏希貝克提出的風險社會裏,驅動力的表達為:我害怕!焦慮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在這種意義上,風險社會的形式標示著一個社會時代,在其中産生了由焦慮得來的團結並且這種團結形成了一種力量。在響水,這種力量就表現為趕走化工廠的訴求。而這次的謠言,從産生到釀成惡劣後果,不過是這種力量顯性化的一種極端體現。

  作為地方政府,需要做的是重視這種力量,這力量就是民意。如何在地方發展和居民幸福、安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城市也好,農村也罷,畢竟是人的城市和人的農村,他們的居住和安全是頭等大事,再難的困境也擋不住這一基本訴求。面對不知何時會“爆炸”的局面,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這次的謠言以3名嫌疑人被拘捕而告終,但如果民眾內心的恐懼和風險社會的現實仍在,那謠言就難免不會再捲土重來。而後者,才是這次“響水爆炸謠言”事件最該引起政府關注和重視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