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畢曉哲: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是“社會理性歸依”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14: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燕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文化部、財政部日前出臺意見明確,2011年底之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2月10日新華網)

  客觀而言,全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實現完全“無門檻”進入,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早。就公共圖書館、美術館和文化館的性質而言,它們統屬於社會文明的産物,所以,我國從過去的低廉收費和象徵性收費,最終過渡到全面免費,這既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向社會文明發展目標和塑造現代人文環境的靠攏。

  這一舉措,不僅惠及社會公眾,意義也尤為深遠。我國有13億人口,但據資料顯示,我國並不是真正的“閱讀大國”,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由於種種原因基本游離于書本的教示功能之外。但,一個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的舉措,將一定程度上會改變部分人群遠離書藉、遠離文明成果的現實。今後將會有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美術館等場所,這必將從整體上提升全民素質。

  另一方面,一個“免費午餐”的提供,也將完全拆除諸多影響“閱讀”和“受教育”的地位、身份樊籬。像杭州圖書館那樣,乞丐者、拾荒者和市民們同在知識海洋徜徉的感人場景,也一定會越來越多。這無疑又是向真正的文明社會大步邁進的一個標誌。

  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免費開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張“試紙”,其最具深遠的意義還在於,通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標本”會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做出一個示範。這個示範的意義在於表明,政府向公眾提供公益性産品責任的不可推卸性。這個有益探索或將引領更多的社會公共産品向公益性轉變。我們也應期待,會有更多的公共場所和更多的公園、景區,能走向一條無障礙、無門檻向公眾開放的道路。(畢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