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亞欣:“用工荒”問題應作更清晰地區分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0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有報道稱,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江浙沿海一帶勞務市場開門首日又出現了“用工荒”,佛山一些企業提前蹲點火車站招工,寧波企業則打出了溫情牌、提高工人待遇等方式。而不少年前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還在家鄉觀望,並不急於返回原工作地。有專家預測説,今年的“用工荒”可能會比往年更嚴重。

  從2003年珠三角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用工荒”起,近幾年來,上海、江蘇、浙江一些沿海地區都會在春節後集中爆發大規模的“用工荒”,一些對外出口的企業因為缺少工人而開不了工,甚至停産。“用工荒”問題長期被歸於農民工對於待遇的要求提升,以及“三農”政策帶來農村收入的提高,使得農村勞動力不再熱衷於外出打工等原因,我們認為“用工荒”問題還需要細緻地加以區分。

  “用工荒”既可能是勞動力總量供給不足,也可能是比如春節時段這樣季節性、暫時性的。目前來看,一些地方出現的“用工荒”仍是季節性的。用工荒在春節期間集中顯現,一方面是因為回家過年是傳統文化習俗,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國際訂單不會因中國的春節而減少。農民工辛勞一年,缺乏各種休假福利,其他時間極少有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春節便成為了他們唯一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這也是他們自我福利化的體現。

  從經濟層面看,“用工荒”中雖然不排斥有提高待遇的訴求,但勞動力價格是在市場中確定的,在中國剩餘勞動力數量依然龐大的情況下,民工工資在短期內可能很難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可能偏離市場規律。

  但是,民工整體上的福利待遇,仍需要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加以足夠的重視。農民工依舊是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他們處於勞資關係中的弱勢地位,除了輸出勞力,很難提出更多的經濟與福利訴求,一些民工甚至沒有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民工候鳥般地來去,離去的時候沒有合同的牽絆,便沒有按期回來的義務,這也正反映出勞資關係與勞動管理的脆弱性。

  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人口紅利”衰退期已經到來,企業只有進行産業升級、改善勞動者待遇才會渡過難關。目前來看,春節後暴發的用工荒和“人口紅利”衰退之間還不能完全劃等號。“人口紅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工業化初期,資本稀缺、勞動力過剩,工業部門會不斷吸取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力供給不再是取之不盡時,勞動密集型産業才會失去優勢,企業和僱主只有加快産業升級,不斷提高工資福利、改善勞動條件,才可以緩解用工不足。

  雖然目前的“用工荒”是季節性的,但不意味著勞動力總量供給出現問題的時代不會來到。因為種種原因,我國正在透支未來一些年的勞動力供給,在更長時期之後,我國是否還有充沛的適齡勞動力人口將成為一個問題。長遠看,如果勞動力供給不足,“用工荒”成為總體性而不是季節性的,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也將會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用工荒”問題不應籠統看待,應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各個層面有明確地區分,在暫時性季節性的“用工荒”與未來可能面臨的勞動力人口不足之間也要有清晰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