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傅達林:購物風波是香港旅遊業自治的必要代價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9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恐嚇要挾辱罵怒斥,香港導遊逼內地遊客購物的“阿珍事件”剛平息,香港導遊界又起風波。2月5日,香港九龍土瓜灣發生一起香港女導遊和內地客發生肢體衝突事件。7日,九龍城裁判法院裁判官判每人罰款1000元及守行為一年,其間不得干犯暴力及威嚇有關的罪行。

  曾幾何時,香港不僅是繁華都市的典範,更是法治昌盛的典範,香港人樂善好施、克己守法,注意文明禮貌,懂得國際禮儀,向來是華人世界優秀公民素質的榜樣。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令人神往的法治聖地,竟然一再出現悖逆法治的衝突事件,難怪引發內地民眾的不滿。

  這樣的個案或許反映出香港旅遊業欠規範的現狀,但我們在表達不滿的同時,其實存在著一個“香港優於內地”的先驗性判斷,正是因為發生在香港而不是內地,所以才讓人感到驚嘆甚至不可容忍。不妨設想,假如類似案件發生在內地或是香港的近鄰深圳,是否還具有這樣典型的個案效應?這種“內醜不足道”的邏輯本身,我以為更值得檢討。

  聰明的人在看到別人的弱點時,總會反思到自己的不足。在質疑香港的“不文明”和“法律環境”的同時,是否想過:強迫遊客購物的僅僅是香港嗎?不文明的社會又何嘗不在我們身邊?我們遭遇更多的內地旅遊市場又有著怎樣驕人的法律環境呢?相信每個有過旅遊經歷的人都有體會,內地的旅遊市場同樣混亂甚至更為無序。合同上標明的待遇條款,總是被不起眼的格式條款所規避,吸引遊客的“三星級酒店”,永遠會被他們所隨意解釋的“準三星級酒店”所取代,至於旅遊途中的購物安排,則更是連哄帶騙、花樣百齣,對於這樣的“花錢買氣受”,難道僅僅因為是發生在內地,我們就該一直“忍氣吞聲”了嗎?

  在認清自身不足的同時,我們還應反思整治旅遊市場的思維方式。于我們的思維模式裏,一旦出現類似的個案警示,政府勢必採取強有力的干預手段,一些違規操作見利忘義之徒也定會懾于行政權威而暫時蟄伏,旅遊市場自然能得到短期內立竿見影的治理功效。與內地不同,香港的治理似乎另有邏輯。“阿珍事件”發生後,雖然港府也十分關注,但卻是由香港旅遊業議會推出“十大指引”。嚴厲的措施本是“重點治亂”的形勢必然,但這十大指引尚未實施就引發強烈反彈,1月9日香港導遊總工會還發起1700名導遊和旅遊巴士司機集會及遊行到政府總部表達不滿,稱其為“十大酷刑”,要求暫緩推行。

  上述難以想象的治理怪象,或許正契合了法治化行業自治的邏輯。因為旅遊市場的法治化並非單純確立在行政干預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利益充分表達平臺上,實現利益各方的妥協與共識,最後確立、修繕相應的規則,實現行業自治。如此看來,無論是此前的遊行還是這次的個案,或許只是香港旅遊業實現自治的必要代價。真若如此,內地難道不該從中學到點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