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15億賣政府大樓”為何沒公開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4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5億元現金轉入重建賬戶,事情辦得堂堂正正,為什麼沒及時向社會公開?

  汶川地震發生後,成都市政府曾宣佈“新建成的政府大樓將拍賣,拍賣所得全部用於捐助災區”。然而,兩年過去,作家韓寒在博客質疑,政府未能兌現承諾,一些政府機關已經低調入駐新行政中心。但成都市有關部門很快回應稱,新行政中心除4號樓外均已處置完畢,變現資金15億元全額通過市國庫轉入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償還專項資金專戶(1月23日《北京青年報》)。

  審視這一事件的過程,可以發現,成都市政府之所以受到質疑,一方面,是由於信息不透明、沒有及時公佈踐諾情況所致。如有關部門回應的那樣,既然已將變現的15億元現金轉入重建賬戶,事情辦得堂堂正正,為什麼沒能及時向社會公開,而非要等到有人質疑才匆忙回應?成都市新行政中心的去向社會矚目,不可能靜悄悄地低調處置。更何況,如何變現、何時轉賬、如何善後等,這些問題的信息公開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個責任政府必須要向公眾作出的交代。

  當初,經過了危機公關,成都市政府獲得了很高的正面評價,那後續工作應該繼續下去,可惜,沒有讓公眾看到。但要強調的是,民意不能總是處於被懸置的狀態,而政府也不應該總是汲汲于滅火式的公關危機。與其總是事後“辟謠”、“更正”,總是跟在輿論後頭,何不預先做好相關事情的處置,做好政府的信息公開?

  當然,透過這個風波,也可以看出風波後面的社會現實。那就是,現代政府一定要講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不能再遇事拍腦瓜子、簡單決策了。試想,當初成都市如果不是建起一個豪華的行政中心,也可能不會招致那麼猛烈的批評,也就無需後來捐樓賑災的應急之舉。同樣,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則理當坦然面對,及時公開信息,果如此,也就不會鬧出這個風波了。

  從道理上講,一個總是需要“危機公關”的政府,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應該回到原點,政府是為民眾服務的,本來就應該及時公開信息,接受民眾的監督。如果缺乏為民服務的誠意,哪怕是“危機公關”的技巧再高超,也只能是遮蓋問題、積累矛盾,並不能真正地消除問題。(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