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自主招生是教育公平傾斜的“放大鏡”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木須蟲

      清華招辦主任説,今年通過清華初審考生中約1/4學生來自於縣級或縣級以下中學。此前復旦大學校長坦言,自主招生對農村學生不公平。除了出行住宿等高成本外,五花八門的考試內容也成了農村學生通過自主招生的“絆腳石”。(1月13日《新京報》)

      坦率地講,清華初審考生名單中,1/4學生來自於縣級或縣級以下中學,意味著真正來源於農村的學生比例將應該更低,估計不到5%,加上考試內容對其産生的負面影響,註定了能夠通過自主招生的比例只是微乎其微了。倘若,自主招生成為一種普遍的選擇途徑,必然決定了農村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只能成為個案。

      在這個公平的遊戲規則面前,農村的孩子之所以失去了其群體的優勢,是因為我們的農村孩子,從一齣生就開始偏離了教育的正常軌道,農村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在教育佈局的版圖上不斷地萎縮,父母為生計奔波勞碌、孩子在貧困的留守中迷惑徬徨,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讓農村的家庭重負不堪,農村孩子在通往高等教育道路上,每一個環節都處於落後的位置,每個環節過後都有一大批農村孩子倒在了道路上。

      因此,自主招生作為一種選材方式,不管是將考試的成本予以有效消化,還是將考試內容加以合理限制,都註定了與大多數農村孩子無緣。自主招生已經脫離了其作為選材方式的意義,成為顯示教育公平傾斜的“放大器”。

      雖然,我們不能排除群體之間的差異,但是這個差異到了如此懸殊的地步,反映出來的已經不是選材方式的問題,而更多是制度公平的癥結。社會身份的落差、社會財富的落差決定了孩子佔有教育資源、接受教育程度走向的主要因素,這裡一方面教育作為公民基本權益在保障上的偏差,教育經費佔GDP4%目標已被寫入教改綱10餘年,卻從未曾達標,可見教育資源短缺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而其中農村家庭作為低收入群體,所佔有資源更是少得可憐;另一方面知識教育的單一模式、考大學是唯一齣路的終極目標,已經背離了教育培養社會多方面人才的主旨,尤其是技能教育的缺失,對緩解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缺少“泄洪”的渠道。

      從一定意義上講,公平的教育權利,是保證社會公平傳遞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固然可以讓處於優勢地位的後代更優秀,更可以讓處於劣勢地位的後代都有展示其優質潛力的平臺。這意味著,政府必須加大對公共教育的投入,抹平公平傳遞過程平臺的落差。沒有這個機製作基礎,在通往教育終極目標的道路上,農村孩子註定會越落越遠,而終極目標上任何形式的改良都難有公平可言,自主招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