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制度公平 幸福才能來敲門?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1日 1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央視財經頻道中國財經報道欄目主辦了一個“CCTV2010經濟生活大調查”的調查,結果在8萬餘份有效問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達到11.1%。(月11日《中國經濟週刊》) 

      面對44.7%的幸福率,或許有人會産生“被幸福”的感覺,但我們似乎更應該拋卻數據之爭,將目光灑向“幸福的真諦”——怎麼才能實現幸福最大化?無疑,幸福是複雜的,作為一種受健康狀況、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的個人主觀感受,幸福似乎很難精確量化,異常模糊,即“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又是簡單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有句話即可大致概括——“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根據報道援引的研究結論,發達國家的居民會更幸福一些。那麼是否就是説,居民收入越高財富越多就越幸福呢?其實也沒那麼簡單。美國學者羅伯特?萊恩就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在財富達到一定高度前,財富的增加確實會增加幸福感,但是當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幸福感就不跟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強了。簡單説,就是錢越多不一定越幸福。英國心理學家弗思海姆和阿蓋爾甚至通過研究量化了金錢和幸福的關係:在幸福的概念值中,金錢的比值只佔25%!從央視這項調查中同樣也可以看到,雖然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但最高收入群組的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重明顯高於中上收入群組,説明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收入對幸福感的作用變小,甚至出現負影響。

      《中國經濟週刊》上這篇研究報告中提到的學者觀點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湯普遜在19世紀初就曾提出,人要想快樂,便脫離不了財富,但和社會利害攸關的主要是財富的使用和分配問題,而不是財富的多寡。而在馬克思的理論框架內,就幸福的終極價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諧都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先決條件。套用我國的一句老話,這叫“不患寡而患不均”。而且根據心理學觀點,一個人更加關注的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沒有得到什麼,從這個角度而言,要提高我國國民的幸福感,關鍵在於降低“相對剝奪感”,提供一種“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之類的國民預期。

      但事實上,恐怕很多民眾都會對我國當前社會的“相對剝奪感”感同身受。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卻被“冒名頂替”;本想著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安穩待遇不錯,考錄時卻遭遇“量身招聘”、“內部招錄”之類潛規則;在你還在排隊搖號苦等經適房指標的時候,很多經適房卻悄悄地“經適”了公務員,成了他們的福利房;你好端端的一所房子,開發商硬要以“公共利益”為名將你強拆,給你的補償比廣告美女的胸衣還低;你以為大學畢業算是“天之驕子”了吧,可一畢業就有“蟻族”、“蝸居”、“房奴”、“孩奴”這些詞彙“靈魂附體”……當然,還有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畸高的房價透支財富、“逆調節”的個稅、“短腿”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高強度的工作和低微的薪酬……在目前的財富分配機制和社會制度安排中,壓根就缺少催生幸福的因子。

      而富裕的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之所以更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更具備條件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養老和醫療服務,從而提高健康水平、調節收入分配,從而增加居民的幸福感。經濟學家陳志武先生就曾分析,中國人為什麼動不動就談論國家前途和大政方針?“恰恰説明政治在社會中的作用太大了,這個社會中不健康、不公正和冤屈的事情太多了,人們沒有安全感,所以必須要談論政治”(2006年12月15日《南風窗》),比如在美國,社會的制度框架已經相當成熟和穩定,人們對社會有信心、有安全感,所以不會對國家大事唸唸不忘。因此陳志武先生認為,要增加人們的幸福感,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讓人們獲得不談論政治和免於恐懼的幸福。

      其實,民眾的幸福很簡單,“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而已,問題是,這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來保證以下幸福條件——“魚”和“肉”不能都藏起來給“狼”吃,“小怪獸”也不能都有“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