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武衛政:環保站在新起點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6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新年伊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列車開始駛入“十二五”。黨中央強調“十二五”期間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中國的環境保護就此站到一個新起點。

  相比新中國實施一個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時間,環境保護可謂“半路出家”。如果把1972年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看作起跑線,中國環境保護的歷史不到40年。在此之前,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大,好像不必太著急,甚至質問社會主義制度哪有環境污染?

  就是在這40年當中,全社會對環保的認識也有諸多雜音。有人把“環保”誤認為“環衛”,有人用“寧可嗆死,不能餓死”的極端説法反對環保,有人用“先污染、後治理”的説詞曲解環保。時至今日,還有一些人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不可調和,把環境保護視為發展經濟的攔路虎。

  然而,國家決策層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在一步步深化。從1983年提出環境保護是基本國策,2006年提出環境保護要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環境保護不再由環保部門唱獨角戲,開始走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舞臺。

  “十一五”期間,國家的重大環保政策頻頻出臺,五年間的環保成績有目共睹。以污染減排的約束性目標提前完成為標誌,環境保護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有理由期待,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中國的環境保護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更大作用。

  發揮更大作用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第一條就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挑戰這一約束。用什麼挑戰?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就是環保。

  挑戰資源環境的約束,必須加強環保,但加強環保,不等於束縛人們手腳,更不是停止發展。科學發展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就要統籌考慮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準,加強管理,促使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必須探索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這一歸納來自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生態脆弱,要是像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那樣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付出的代價將十分沉重。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區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複雜多樣,在環境保護方面不能期望畢其功於一役。比如,現在一些西方國家通過“洗土”治理土壤污染,這種成本高昂的污染治理方式,中國無法照搬。

  站在新起點的中國環保,方向、目標都已明確,大顯身手的時候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