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石川:最嚴格公車改革需要最嚴厲手段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5日 21: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沙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要出臺有關公車配備使用的新規定,這個規定比過去更加嚴格。比如對省部級幹部公車配備的標準排氣量和購置稅都比過去嚴格了,對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公務用車的編制也比過去嚴格了。新華社昨日發表文章分析説:這意味著“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務車改革即將啟動。(《北京晨報》1月4日)

    “史上最嚴格”,煞是引人矚目,並讓人浮想聯翩。當然,“史上最嚴格”畢竟只是一種冠稱,與其説公眾關注這種不落俗套的表述,不如説公眾更關心史上最嚴格的車改能否落到實處。否則,即便最嚴格又能如何?以房地産調控為例,去年4月中旬以來,相關部門出臺密集政策,以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有好事者驚呼這是“史上最嚴厲調控政策”,但詭異的是,所謂的“史上最嚴厲”遭遇了軟抵抗,效果達到公眾預期了嗎?

    顯然,判斷一項改革能否受到老百姓歡迎,不僅在於在制度設計上是不是史上最嚴格,或者最嚴厲,更在於其在實施中是不是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實,有沒有呈現出預期的實效。換言之,最嚴格車改雖然令人期待,但關鍵應付諸實踐,並精準達到預期效果。就此而言,欲使最嚴格車改最大程度地釋放威力,需配套最嚴密的措施,需要最嚴厲的手段。

    其一,準確公開公務車數量。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已經明確表示,會把全國公車的詳細數量和需要減少的數量公佈。準確公佈公車的詳細數量,意義不容小覷。因為不公佈數量就不知道該裁減多少公車,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車改。

    其二,強化公眾監督並使之見效。如果説公開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一個層面,那麼還原公眾的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同樣重要。當前公車使用一直存有“三三制”現象——公車公用佔1/3,領導私用佔1/3,司機私用佔1/3。至於公車特權現象,更是不勝枚舉。為防公車“私奔”,不少部門殫精竭慮,措施頻出甚至運用高科技,但收效甚微。實際上,再高明的技術也抵不上老百姓的眼睛,只要放開讓老百姓監督和舉報,並實行嚴厲問責,公車私用現象就會無所遁逃。

    其三,編制更嚴密的財政預算。經濟學家焦建國認為,要讓各級各地官員們“小氣”起來的根本方法就是讓預算軟約束硬起來。我國目前的預算一般比較粗、籠統,不夠明確,而且預算的約束性不大,不夠了再追加,隨意性較大,故此叫預算軟約束或無約束。預算要很細,很明確,比如辦公費用,要具體到買複印紙多少,買墨盒多少,而不是一個籠統的辦公費用。斯言誠哉!許多時候,預算編制過於粗線條,再加上花錢時缺乏有效監督,一些官員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別説公車耗費過度,就是在其他方面浪費,又何奇之有?

    公車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再鋒利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刀把”,公車改革在落實中難度會很大。但是公車改革不能再拖了,更不能失敗。最嚴格車改需要最嚴厲手段,唯有如此,老百姓才不會失望。(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