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三字經》“整容”後才能進校門?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1日 1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專家説:分析鑒別能力來自引導和訓練,過度保護效果適得其反

  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腐蝕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嚴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消息一傳開,瞬間引起關注。

  有網友無奈感嘆,近年來孩子們的“閱讀禁區”似乎越來越多,“魯迅無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越來越遠,最終消失在地平線。現在輪到王應麟抱著他的《三字經》簡,一臉憂鬱……”

  文化傳承就要“喂精華”?

  有關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傳統經典作品的切割給學生造成誤解和誤導,已成為文化傳承教育的一大障礙。出於過度保護的心態,將中小學生接觸的經典先作“整容”,結果只能是使學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鑒別的能力。

  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小余説,對傳統文化經典斷章取義的情況,在中小學教育中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會造成對全社會的誤導。“一句‘以德報怨’,我們誤解了那麼多年!直到進了大學,我才知道孔子説的其實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管古人觀點是對是錯,我們至少應該有了解原話和原著的權利吧?”讓小余覺得不可理解的是,我們的中小學依然熱衷於把經典切開、挑揀,把所謂“精華”直接喂給孩子們吃。

  “這種做法有害無利,這是毫無疑問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兆路告訴記者,傳統文化經典裏確實可能存在不適合當代的東西,但總不能發文件規定大家什麼可以讀、什麼不可以讀。

  吳兆路説,閱讀經典,是為了學習進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了解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擔心學生把部分不適宜的內容誤作好東西吸收,老師完全可以引導;但人為地把作為一個整體的經典割裂開,規定學生只能接觸所謂“精華”,不合教育原理。

  學生不能只看“刪節版”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光芒説,山東省教育廳這次下發的通知,與前不久的“魯迅退出教科書”、“《魯提轄拳打鄭關西》暴力論”等,可説思路一致。其中體現出來的,是對中小學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完全不信任。

  “幾百年前寫的東西,你要説跟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等等完全契合,當然不可能。”張光芒説,如今讀經典,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作現代闡釋和轉換。《三字經》也好,“四書五經”也好,要用現在的眼光看,其中當然有“糟粕”;但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當允許學生接觸原典,在全面了解之後正確解讀,進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樣是學習,而且恐怕是更重要的學習。

  張光芒表示,如今在大學文科教育中有個讓老師頭痛的情況,學生腦子裏存著從中小學教育接受的不少被曲解或片面的觀點,也缺乏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結果要重新閱讀、重新理解,從頭訓練分析鑒別能力,這樣的“回爐再造”很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