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寧遠:2011年,中國經濟會有新思維嗎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1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時值年底,對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如何運行、政府的宏觀管理將如何實施,已有很多猜測了。這些猜測大體討論出了一個“新四維”——面臨通貨膨脹考驗的中國經濟、“十二五”規劃啟動第一年的中國經濟、2012年換屆之前的中國經濟和被廣泛議論為G2的“中美國共同體”(Chinamerica)的中國經濟。

  但這表面上看是新挑戰和新機遇共存的“新四維”,能否真的給中國帶來經濟的“新思維”,卻依然值得懷疑,至少不是明年一年就會有結果的。

  首先,第一維: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中國經濟,以市場工具為手段的辦法不多,而且多數政策的效果難以預計。比如,管理貨幣的最高當局,其貨幣政策基本就是失靈的。儘管自從10月央行加息0.25個百分點之後, 于聖誕節又加息一次。可效果何時出現,或者説加息對中國經濟擺脫通貨膨脹有無作用,就值得懷疑。因為加息表現出來的央行即將採用穩健的貨幣政策,難以抵消還未産生變化的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投資衝動和力度。其次非常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已根深蒂固,以這種財政體系對投資的依賴程度,一般而言對資金成本的變化並不敏感。最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都在央企和國企手裏,它們的融資渠道和慾望,對央行利用貨幣工具等市場化手段的貨幣政策,缺乏基本反應。導致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慾望和能力的衰減,簡單的加息基本上無視這些。能夠在貨幣政策從緊的環境下進行投資的主體,都不是央行可以管理的對象。

  假如面對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變得有一定的效果,我們或者可以説中國宏觀經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因為這是市場的問題在市場工具運用之中解決的。而這點在2011年是否能夠看到,是有很大疑慮的。

  因為在“新四維”裏,明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比較某種孰重孰輕的次序關係,針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根本無法超過“十二五”規劃中的産業政策。

  換言之,央行的政策是不會以經濟結構調整為目的的。而在中國這十年以來國家行為的經濟轉型中,産業導向才是經濟調整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説哪種産業大發展,哪種産業要關、停、並、轉,需要宏觀調控,並非貨幣政策決定的,更非貨幣政策的效果。而是相反,貨幣政策及其産生的信貸資産和金融服務,都必須滿足國家産業導向的投資。

  因此,當制度化、獨立化的央行政策,有可能産生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結構性變化時,它卻碰上從政治上講更需要開門紅的“十二五”規劃的啟動,而這樣的啟動又十分吻合維穩的政治高度,容易符合第三維:政府換屆、新任班子,能夠快速完成經濟增長指標的動機。這種政府産業政策的連貫性,要比複雜的貨幣政策導致的經濟效果,更容易得到政府有形之手的支持。所以從前三維的角度來説,中國經濟要想有突破性的新思維是比較困難的。

  而第四維,被廣泛議論為G2的“中美國共同體”的中國經濟,從表面上看是對中國國力迅速上升的一種褒揚。這點我們不用妄自菲薄,而且2011年中國經濟的新思維也許就從這第四維中突破。因為在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之中,機會和挑戰是政治經濟交融的綜合實力對比。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有大智慧才能帶來新思維,有了新思維,才能有新的第四維。

  “中美國共同體”是一個超越舊有政治經濟體系的新格局,這個格局自全球化以來還沒有出現過。在這個共同體裏,利益暫時是動態均衡的。而這樣的動態均衡,有相當危險的部分——比如中美債務關係即是危險的金融平衡。

  但這種金融平衡,卻也在充滿各自不滿的氣氛之中達成了相當的互補,因為這相當於中美國際貿易變成了實物資産和貨幣資産的平衡。可以這麼説,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美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説是利好中國經濟的,是刺激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中國經濟制度帶來了本質性的變革。從這樣的歷史看,中國目前有條件和美國共築“中美國共同體”,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因此之故,如何在雙方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打造這個“中美國共同體”,也許是2011年中國經濟發生向好的結構性變革的最佳突破口。但這樣的突破,也許不是一年之功,而且需要更多、更為本質的新思維。但這個時間節點的確是來了,在新的一年,無論如何它都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