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凱風:教育亂作為比《三字經》更可怕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1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山東省教育廳29日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前由於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校園,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原則上應以地方課程《傳統文化》規定的學習篇章作為誦讀的主要內容,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12月30日《山東商報》)

  無論推崇《三字經》,還是貶斥《三字經》,其實都是教育部門一廂情願的權力之舞。教育部門總是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學生,又對自己認為“壞的東西”極盡批判之能事,而學生只能在被動的接受中不斷品嘗著教育僵化的苦果。

  於是我們看到小學課本中充滿著需要深度理解和理性認知的家國教育,而最為基本的待人之道卻被放到大學教育中。這種道德錯位的背後是教材中乾癟的理論説教、虛偽造作的情感以及假大空式的道德教化;結果,教育的一意孤行,換來了學生怨聲載道與民間批評的不絕於耳。

  更可怕的是,當教育部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家長情結”,不斷地代替學生思考時,學生的判斷力也在強制灌輸下迷失。教育部門將賴寧式的見義勇為推崇備至時,學生就不惜犧牲弱小的生命與強大的歹徒搏鬥;教育部門對某些價值觀念不屑一顧時,學生就先入為主地將精華糟粕一併摒棄。

  誠然,《三字經》中充滿著三綱五常式的倫理説教,但作為啟蒙讀物,在傳統文化節節敗退的當下,有保留民族記憶的現實功效。其中的某些觀點即使在當下已不合時宜,但未必就要一棍打死,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在讀書中形成獨立的判斷,使其能夠識別精華與糟粕,而不是在教育部門的指引之下産生情緒化的好惡。這樣的話,雖然肢解掉《三字經》裏的糟粕,但給予學生的恰恰是另一種形式的糟粕,這種做法比《三字經》裏的糟粕更不足取。

  在傳統讀物為教育部門所推崇或貶斥的背後,是公民教育和常識教育的缺位。沒有公民教育和常識教育的現代教育體制,無論對傳統文化極盡推崇或貶斥之能事,都不能教出真正具有獨立判斷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來。因此,錯不在《三字經》,而在於教育本身的錯亂,以及權力對於教育過度的干涉。

  這也警醒教育部門與其拘泥于對《三字經》精華與糟粕的甄別這一偽問題上,不如將視角集中在教育目的是什麼以及我們怎樣教育這些更為現實的真問題上來,從根本上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的價值觀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