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五國學者:中美博弈正在衝擊亞太秩序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0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五國學者共論亞太最新局勢

  編者按2010年風雲變幻的亞太局勢,各國學者怎樣看?12月10日-11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亞太秩序與中美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知名學者,就亞太戰略形勢、中美關係走向、亞太區域安全架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現將其中的代表性觀點刊登如下。

  2010年,亞太秩序為何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阿倫弗裏德伯格(Aaron Friedberg,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國崛起使其他國家採取均衡戰略,通過提升本國實力和與其他國家合作來維繫某種平衡,這已經是亞太局勢發展的趨勢。最近15年,美國也通過強化其亞太同盟關係(包括為制衡中國而設計的美印“準同盟”關係),悄無聲息地加強美國在本區域的存在。

  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點:一是中國的軍事投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既可能導致跨國合作,也可能是造成國家間衝突和緊張的因素,這點在中美關係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第三,在美國看來,中國外交逐漸變得不夠靈巧,也不如以往成功。美國和其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是:中國外交在最近幾年向更加孤行專斷的轉向是否是真實的?如果它們將近來中國外交變化視作某種深層變化的話,可能會採取一種更強硬的立場和政策。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我們正處於新舊秩序輪替之際。自去年起,事情發生了根本變化。第一,美國的權力被認為在大幅下降,不少人感覺美國國內政治分化、無法協同行動。與此相對的是,中國變得前所未有地強大,卻伴隨着地緣政治上的嚴重摩擦,比如南海問題上的衝突、中日撞船事件、中印克什米爾分歧等,這使中國面臨着地緣政治上的危機。

  第二,次級國際行為體的角色在近期有所增強。比如,日本重申美日同盟的重要性,西方對印度的追捧更加熱烈,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更加謹慎,韓國對華立場的改變非常突出。

  第三,未來將面臨地緣政治發展不確定帶來的嚴峻考驗。美國將承受政治和經濟上衰落的危險。2012年中國將召開“十八大”,因此在此期間不會做出任何重大決策變更。美國要遏制中國的任何企圖不會受到歡迎,但中美之間某種溫和的競爭會為其他國家帶來地緣政治上的不確定性。當然,東亞的總體趨勢仍是積極的。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與中美關係相關的事件沒有很好地促進亞洲區域的穩定。美國對臺軍售、會見達賴、谷歌事件以及美國財政部威脅要將中國標定為“匯率操縱者”等一系列事件,造成了中美關係的緊張。“天安艦”事件、其他的海上安全問題、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和朝韓炮擊等,都反映出中美兩國相互不信任和地緣戰略競爭深化的長期趨勢。

  很明顯,中美關係的變化對亞太秩序造成了重大衝擊:第一,中美以不同的原因在亞太擴張,區域內的國家依賴於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而美國在本地區的真正力量來自其在安全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東亞許多國家被迫處在兩國相互競爭發揮影響的困局之中。第二,其他亞洲國家時而在兩個巨人之間玩“兩面”游戲。中國分析家們更傾向於相信,是美國在離間中國與其鄰國之間的關係。第三,當中美安全關注的焦點從台灣問題轉移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問題時,亞洲的戰略處境將進一步複雜化。隨着中美競爭的加劇,建構一個和平的地區安全框架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因為該框架必須能夠同時滿足中美各自的需求。

  中美博弈,亞太各國怎麼看

  潘佩爾(T. J. Pempel,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以美日韓為一方,中朝為另一方,目前東亞地區呈現出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尖銳對立的特徵,這種情況與過去六個月的地區安全形勢變化密切相關,使在不建立地區安全共同體的情況下實現“大國協調”的希望成為泡影。冷戰期間,亞洲在日本的帶領下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東亞地區曾一度出現“小步邁向地區和平”的趨勢,甚至朝鮮半島問題也呈現出某種緩和的態勢。然而,朝鮮的導彈試驗標誌着六方會談的失敗,也引起各國之間的相互指責。朝鮮的領導人繼承問題使朝鮮的立場日趨強硬,其結果是在東亞地區重現“安全困境”。綜合來看,儘管制裁不起作用,重返六方會談則可能發出“獎勵壞行為”的信號,但美日韓三國均不願承擔軍事風險,中國未來能否、是否願意制約朝鮮也仍然是未知數。

  金聖翰(Kim Sung-han,韓國高麗大學教授):中韓關係正迅速發展,經濟上韓國視中國為最重要的夥伴;政治上,中國在朝核危機中的調停作用不斷增加;在文化上,韓國更願意接受中國作為可靠的戰略夥伴。而在美國看來,經濟上的競爭、政治制度的差異、地緣政治的考慮仍會限制中韓關係的發展。中韓關係對韓美關係的影響,取決於中美之間能否繼續尋找到共同利益。如果中美交惡,會對美韓同盟造成很大壓力。在中國看來,美韓同盟的強化是以犧牲中韓關係為代價的;在美國看來,中韓經濟上的緊密聯絡會導致政治關係的發展,朝鮮半島統一後,中韓在文化的親緣關係會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在韓國看來,中美戰略對抗會將韓國拉入一場不必要的戰爭,而良好的中美關係將會使朝鮮半島的統一更容易實現。

  朱鋒(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東亞區域安全格局加速轉型背後的推手,一是中美關係2010年以來數度出現的緊張氣氛,二是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區域內國家的外交與防務政策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再調整”。由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和中國國際影響力的相對上升,美國出現了嚴重的“中國焦慮”,既抱怨中國缺乏在區域與雙邊議題上對美國關注的積極配合,又憂慮中國排擠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中國則出現了新的對美關係的“中國挫折”,認為中國鉅額投資美國國債的行動並沒有獲得任何政治上善意的回報。令人憂慮的是,美國2010年過多地使用軍事手段,如軍演、加強軍事部署和強化防務合作來“敲打中國”,顯示美國不可撼動的區域領袖地位,以及加深區域國家在安全事務上的對美戰略依賴。而中國國內輿論與民眾對中美間問題的許多情緒化看法,助長了美國的“中國焦慮”。中美兩國對東亞區域安全與繁榮負有特殊責任。未來中美關係的穩定和發展,需要兩國領導人不僅就一系列複雜和敏感的問題建立起“共識”,更需要雙方政策超越國內政治的影響而在共同利益的領域採取積極的合作行動。對於有爭議的問題領域,中美之間更多地應該尋求管理分歧的現實途徑。

  構建亞太區域安全架構是夢想嗎?

  田中明彥(Akihiko Tanaka,日本東京大學副校長):儘管最近東亞的安全環境出現惡化,安全的基本因素依然如故。雖然需要制度主義,但基於可靠盟友的威懾體系,依然是確保東亞安全的核心因素。亞太區域的長期挑戰在於,如何將目前的相互懷疑體系轉化成穩定的和平機制,特別是如何應對朝鮮問題以及中國的崛起。

  我認為,東亞維持和平取決於五個條件:相互威懾力、經濟相互依賴、對共同國際規制的認知、區域制度建設和緊急事件應對措施。其中相互威懾力則包括三個因素:美國主導的美日、美韓等雙邊同盟體系;朝鮮攻擊首爾的能力;中國軍事實力。

  於鐵軍(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亞太安全架構是複雜和多層次的。一方面,最基本的結構依然是美國主導的雙邊軍事同盟體系,包括美日、美韓、美澳、美菲等同盟。另一方面,也存在類似東盟地區論壇、上海合作組織等安全合作機制。2010年的中美緊張局勢表明,目前很難建立一個能夠同時容納中國和美國的綜合性地區安全架構。

  因此,大國協調,而不是民主國家聯盟,應該成為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主要途徑,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亞太地區出現一種中美對抗的兩極體系的可能性並不大,更可能出現的是一種多極體系,包括中、美、日、俄、印度,以及可能的東盟。因為俄羅斯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歐洲國家,印度一般不被認為是一個東亞國家,東盟也不是一個統一國家,所以在東亞地區,中美日三國協調的意義最為重要。

  東亞的穩定取決於中美日三國關係。三邊安全對話不但可以約束軍備競賽,也有利於三國和該地區的所有其他國家。中美日三國協調應該成為東亞安全秩序的主要架構。第一,美國的單邊霸權行為因為缺乏意願和力量而無法長期維持。第二,中美對抗的兩極結構不僅難以成立,也很危險,因為其他國家可能選擇不反對中國。中美對抗對所有該地區的國家都會造成傷害。

  建立大國協調機制的基礎在於各大國對維持地區和平重要性的認知。儘管東亞國家存在領土爭端等複雜難解的矛盾,但是建立大國協調機制依然是可能的,我們依然能夠從歐洲學到富有積極意義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