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雙節”系列評論之:
一評:中秋,一輪明月照千年
二評:每一名公民的臉龐上,都洋溢着國家尊嚴
三評:一個不成熟汽車社會的高速免費煩惱
四評:帶着人文精神去旅行
今天是中秋節,月到中秋分外明。無論南國北疆,還是平原海上,團圓的暖意是那一張張風塵僕僕的票根,思家的心情是那一盒盒千里迢迢的月餅。月圓花好,良辰美景,在免費的高速公路上,在擁擠的臨客列車上,在大紅的喜慶燈籠裏,在熟稔的鄉土鄉音間……從繁華的城市到靜默的鄉村,已經趕回家的,或者正在路上的,又或者只能“千里共嬋娟”的,都是同一份心情。
中秋,是一種洋溢着農耕文明的思古之情。遠古時期,日耕夜作完全仰仗“天時”,甚至月亮的圓缺成為曆法的重要依據。及至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而到明清之際,中秋節更成為僅次於春節的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意,在於豐收與美滿,在於對物質匱乏年代的一種美好想象,冀望在祭拜與遙祝的儀式中,風雨調順,五穀豐登,人月兩圓。
中秋,是一種散發着傳統文化馨香的懷舊之意。中秋是華夏文化中最寓意美滿與團圓的節日,千百年來,借助拜月、祭月、舞火龍、舞草龍、點燈塔、放天燈、砌寶塔、燒鬥香、飲桂花酒等民俗活動,創造了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圓融互通的和諧文化。早在《詩經•小雅•天保》中,我們的先民就有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咏唱。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圓滿情結”。在這一天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八月十五這天,正是古人認為一年當中月亮最圓的時候。此時不僅月亮圓了,莊稼也豐收了,一家老小更要團坐圓桌加以慶祝。“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當傳統精神訴求與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粘合在一起,歷史就有了傳承的深度與廣度。
中秋,是一種流轉着家國情懷的心靈磁場。中秋之所以未曾隨着時間的沖刷而掩埋於歷史,在於它以家庭為主體、以國家為載體,以和諧為基調,以共享為福祉,創設了一種闔家團圓、舉國同慶、民為邦本、國運昌盛的多元而人本的家國理念。中秋節的前世今生,有國家意志對民間風俗的認同與參與主線,從初於周、興於唐、定於宋到盛於明清,一路以文明傳播為內驅力,以文化構建為外推力,將個人情懷與家國意識完美契合,演繹出生動豐富、自由婉轉的家國理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自2008年開始,中秋節成為中國人的法定節假日。
當然,今日的中秋,早已迥然於千百年前的那個中秋。一輪明月,兩般情懷。也許月餅越做越精緻,而文化越品越蒼白;也許流動越來越頻繁,而家越來越橫亙在制度另一邊;也許假日越來越司空見慣,而休假權仍談兵於紙上……但在熙來攘往的生活中,她依然是我們的“感情中樞”:一方面連接着柔韌的家園,一方面連接着嬗變的時代。倦鳥歸巢,親情回家,一切有關愛與思念的情愫,今夜變得那麼純粹而皎潔。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於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着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日本一直仰視着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着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着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