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有氣質、有文化品位的元宵節

特約評論員秦川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22日,元宵佳節,寄託著中國人追求團圓和美滿的願望。在19日上午,習總書記向全國人民致以元宵節問候。

  歡度元宵節,是向傳統習俗致敬。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一個個習俗在這天復活,而且歷久彌新,愈發富有生命力。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裏,過元宵節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未來仍會這樣,這正是習俗所勃發的生命力,以及所彰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是重溫習俗,而是傳承習俗,讓習俗永遠賡續。

  歡度元宵節,也是向傳統文化致敬。每一種習俗之所以不被歷史的塵土所湮滅,之所以植入民眾心中,就在於它們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基因。比如一想到元宵節,我們就自然想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想到“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千百年來,這些描寫元宵節的古代詩詞,長盛不衰,它有習俗的脈絡,有文化的滋味,也有審美的趣味,這正體現了文化的力量。

  歡度元宵節,更是表達一種良好祝願。元宵,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圓月曆來有美滿之喻。無論吃元宵還是吃湯圓,都寄寓了一種祝願。誠所謂:吃湯元(湯圓和元宵)、慶團圓。清人丘逢甲寫道:“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在月圓之際更容易思鄉,更容易盼團圓,而元宵節就成了這種載體。

  此外,需要厘清的是,近年來常有人擔憂洋節來勢迅猛,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似乎正逐漸式微。傳統節日真會衰落嗎?事實上,十多億中國人仍把傳統節日當作重要的主餐,洋節只是甜點而已。比如春節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也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每到年關,鄉愁就是一張薄薄的車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今天,更有文化傳統意識的我們,有責任過一個有文化品位的傳統節日。讓包括元宵節在內的每個傳統節日,都葆有文化氣質,都深入人心。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