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峰會專家談】積極進取的中國互聯網外交

特約評論員郎平

  2015年12月16-18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在烏鎮召開,會議主題是“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首次出席大會併發表主旨演講。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曾經在數個重要國際場合闡述了中國的互聯網政策,顯示出中國積極進取、勇於承擔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性重要議題的大國特色外交。

  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並於90年代初開始向商用過渡。1994年是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的元年,在21世紀之前,中國對互聯網事務的管理主要是由國務院下的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來負責,由副總理&&。這個時期,由於互聯網用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尚未在全球普及,互聯網問題尚未進入國際問題層面。

  2003年聯合國主持召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會議的一項重要成就是將國家行為體納入到互聯網治理的框架中來,在技術層面之外,政府有權參與全球互聯網公共政策的制定。從這時起,中國參與國際互聯網事務主要在兩條線上進行:一是在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加入到俄羅斯發起的“從國際安全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的決議草案中來,呼籲在聯合國框架下締結一項網絡軍備控制的協定;二是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論壇、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國際電信聯盟、ICANN等互聯網治理機構的活動,與發展中國家一起,主張互聯網治理應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這個時期,中國的互聯網事務仍然歸屬於國務院管理,由總理&&。

  互聯網進入外交層面則始於2010年的谷歌退出事件,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指責中國政府的互聯網審查政策,主張自由和開放的互聯網;中國政府則提出了“網絡主權”的概念,認為國家享有對本國互聯網事務的法律管轄權。在互聯網治理層面,出現了發達國家的“多利益相關方”模式與發展中國家的“多邊模式”的兩條路線之爭。2013年的斯諾登事件是國際互聯網治理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互聯網治理開始成為一個國際熱門話題而被國際社會廣為關注,美國宣佈移交對IANA的監管權,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日趨活躍。

  對於中國互聯網外交而言,2014年是一個新的起點。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擔任組長;中國在烏鎮舉辦了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互聯網治理模式上,中國表達了對“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的支持,主張政府、企業等不同行為體應發揮不同的作用。習近平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對中國的互聯網政策進行了9次重要講話,提出了互聯網治理應遵循的四項原則:和平、安全、開放和合作,以及“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主張。與此同時,網絡安全問題近兩年來也進入到中美兩國的首腦外交層面,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項重要議題。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並且服務於內政。2014年,中國大力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特別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並且首次將網絡強國戰略寫入了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有理由相信,中國積極進取的互聯網大國外交和首腦外交將在服務於本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大國形象,成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外交的重要助力。(作者郎平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