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平:人民幣“入籃”昭示中國發展成就

國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自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這意味著人民幣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並將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構成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同時,人民幣也是第一個成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新興市場貨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標誌性的事件。

  人民幣“入籃”,本質上是中國政治經濟地位極大提升的結果,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一種認可。彈指一揮間,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目前,全球已有37個國家(地區)的央行類機構公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總規模超過7800億元人民幣。就在前不久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倫敦金融中心的銀行家們毫不掩飾地表示出對人民幣的喜愛。大勢如此,人民幣加入SDR不僅是水到渠成,而且是眾望所歸。

  人民幣“入籃”,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充分肯定,意味著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將人民幣視為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國際儲備貨幣,選擇人民幣作為本國的外幣儲備。儘管人民幣加入SDR並不等於人民幣可以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普遍而廣泛的使用,但按照IMF的“門檻”,當人民幣具有“自由使用”的貨幣這一新身份時,中國企業在對外做生意的時候,在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時候,可以按國際慣例與更多的合作夥伴協議用人民幣結算,結算方式選擇更靈活,可提高效率,可避免受其他外幣匯率波動的影響。這其中的潛在戰略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耐人尋味,鼓舞人心。對中國普通老百姓來説,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一樣了,換外幣時“更好使了”,從長遠説也讓人高興。

  需要冷靜認識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既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明顯助益,也帶來一些必須防控的風險。有必要借人民幣“入籃”的機遇,倒逼金融改革,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但不能為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盲目推進金融自由化。可以在國際金融領域中與人共舞,但必須有自己的節奏,踏穩自己的腳步。在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不斷提高金融風險管控能力的前提下,人民幣的表現將日益出彩。(國平)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