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平: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智慧

國平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一首民謠風《十三五之歌》走紅網絡,也引起一些外媒的熱議好評。四個膚色各異搖頭晃腦的卡通人物,以歡快通俗、富有節奏感的曲風曲調,造型誇張、色彩絢麗的拼貼藝術動畫,把“十三五”概念等生動形象地向世界傳播。可謂國際范十足,傳播力甚強。更引人思考,今天的中國,該怎樣向世界説中國的“好”?

  不少外國友人來到中國,才發現實際觀感與從西方媒體上的中國形象差異很大。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毋庸諱言,也與中國人不太擅長講中國自己的好有關。中國人低調內斂的文化特性,常常使人們不太好意思説自己的好。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一些媒體還未掌握國際傳播技巧,所設置的議題未能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話題。今天的中國要深度融入世界,就需要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就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故事是現代國際傳播中的最佳載體。故事比抽象的概念、直接的宣示更吸引人、感染人,就在於它有情節、有事實,又往往與受眾很貼心、很走心。那些蘊含在故事中的哲理、道理正是通過故事這個好載體通達人們內心,又讓人們深悟其中之道。其實,今天中國故事的素材足夠多,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成就,到中國為世界所做的貢獻,再到“一帶一路”倡議、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等等,都是我們講中國故事的好素材。關鍵問題是,要善於在國際輿論場中設置中國故事的議題,善於尋找、發現和創造精彩的故事,讓故事富有穿透力和魅力,成為國際輿論感興趣的熱點焦點。

  會講故事是一種能力。同樣的故事,有的人講得讓聽眾津津有味,有的人則講得讓人昏昏欲睡,區別就在於講故事的方法。同樣一個事,可能外國人講比中國人講要好、學者講比官員講要好;拍電影比寫文章要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比乾巴巴的説教要好;從對方角度比從自己角度要好、用對方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比自己習慣的表達方式要好;等等。惟有用外國受眾習慣的方式、切合受眾接收心理的形式、便於大眾接收的傳播載體和渠道等,才能把中國故事講得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啟迪人。《十三五之歌》的走紅就是這樣一個範例。

  在這樣一個國際話語權競爭激烈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不僅要有講中國故事的意識,更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期待每個中國人都會講好自己的故事,期待各類媒體都能講好中國的故事,使中國的國際形象更合乎中國的實際,讓中國的話語匹配于中國的實力。(國平)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