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合作,彰顯中美大國擔當

特約評論員烏力吉

  如果將習近平主席訪美所達成的五大領域、49項成果比作一場異彩紛呈的京劇,那麼第五部分“全球性挑戰”無疑是這場盛宴的“大軸子”,而其中的最後一項“中美海洋合作”不僅體現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重要內涵,更凸顯了中美兩國面對共同挑戰率先垂范、攜手共進、造福人類的大國擔當。

  成果表述中有三個關鍵詞,集中體現上述精神。

  一是溝通。“雙方決定繼續通過海洋法和極地事務對話、漁業對話等機制就海洋和漁業事務加強溝通與協調。”歷史經驗表明,中美合作的質量往往取決於雙方的溝通質量,而中美之間建立的一系列務實的對話協調機制則是保證雙方溝通質量的重要一環,海洋合作也不例外。中美隔海相望,海洋事務牽涉兩國的生存發展、人民福祉、國家利益,更需要高質量的協調機制,增信釋疑,開展合作。

  中美海洋法和極地事務對話始於2010年,對話自2011年起被納入當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成果清單。這一機制不斷走向成熟並取得豐厚成果,特別是今年6月的對話達成了12項重要成果,為歷次最多。可以看到,“習奧會”對這些機制的重申與認可,不僅是中美合作的新亮點,更是兩國合作成果的經驗總結,有利於培育兩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精神內核。

  二是務實。“雙方將繼續加強保護海洋對話及極地科學合作,推動在國家海洋保護、海洋酸化監測和評估等海洋環保領域的務實合作。”向海而興,背海而衰。海洋保護涉及全人類的利益,是重要的全球治理問題,需要大國的率先垂范,發揮引領作用,更需要大國之間的務實合作。而開展研究建立南極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的相關工作,努力使之成為海洋、極地保護的範例,則是成果清單的一大亮點。地處南極的羅斯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生態環境還沒有受到人類大規模破壞、海洋生物鏈尚未斷裂的地方,中美兩國聯合倡議建立保護區有助於發揮兩國的科技優勢,形成示範效應,引導更多國家參與到海洋保護中來,推動更加科學、務實、高效的海洋保護工作。

  三是分享。“雙方支持通過進一步雙邊努力開展海洋合作,包括中國沿海城市廈門和威海與美國沿海城市舊金山和紐約建立夥伴關係,分享在減少垃圾流入海洋方面的最佳實踐。”中美國情不同,但面對的挑戰有相似性。相互分享海洋治理經驗,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則可以推進城市外交,增進相互了解。比如在沿海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上,較早開始工業化進程的美國城市有著比較豐富的治理經驗。中美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為今後的其他合作打好基礎、建立友誼。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海洋問題作為全球性挑戰,每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需要有全球視野。無論是保護海洋生態,還是維護海洋安全,都任重道遠。中美需要有“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智慧,化全球挑戰為合作機遇,在溝通、務實、分享的精神下開展海洋合作,共同為我們的“水”球造福,這才是21世紀大國的歷史擔當。(作者烏力吉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