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九一八,莫忘民族復興使命

特約評論員李秉奎

  84年前的今天,日本突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至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血的教訓不能忘卻。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意義深遠。

  為贏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全國軍民飽受戰爭摧殘並付出巨大的代價,許多民族先烈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中華民族最終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捍衛了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贏得了百年來抗擊外敵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中國不僅收復了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侵佔的領土,並且收復了“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侵佔的東北三省和熱河,還收回了甲午戰敗後被日本割佔的台灣、澎湖列島。這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領土完整意義重大。由此,中華民族迎來了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對於中華民族從自在的民族實體走向自覺的民族實體影響至深至巨。“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東北三省面對日本的侵略和壓迫,“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此後,伴隨全國人民救亡運動的全面展開,它成為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耳熟能詳的警語。日本帝國主義製造偽滿洲國時,中國知識界毅然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鮮明主張。這對於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和深入,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難當頭、敵強我弱,全國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主要的奮鬥目標都凝聚在全民族抗戰上。這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新階段,是中華民族走向自覺的關鍵時期。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國家相對落後、經濟相對貧窮的條件下進行的。然而,民族救亡運動的深入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觀念的普及、民族國家的形成。“二月裏來好春光,家家戶戶種田忙,指望著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穀交公糧”。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將“家家戶戶”的奮鬥目標聯絡在一起,加速了中國步入現代民族國家的進程,最終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先烈們前赴後繼、不畏犧牲的英勇鬥志,是值得永遠銘記和珍惜的精神財富,鼓舞著全國人民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