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敵後抗戰,中國共産黨砥柱中流

特約評論員李秉奎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70週年。70年前,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分為兩個戰場,國民黨戰場和解放區戰場(即敵後戰場)。與國民黨戰場相比,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執行的是動員全民族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在人民戰爭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時期取得了崇高的威信和領導地位。

  抗戰初期,國民黨部分軍隊雖然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八路軍迎著日軍侵略鋒芒而上,率先取得平型關大捷,為開闢敵後根據地奠定堅實基礎。陳賡時任八路軍386旅旅長,他在日記中寫道:“沿途群眾對我們非常歡迎。特別是平型關戰鬥的勝利,使他們對我們的信仰更加提高”。1938年武漢淪陷後,蔣介石奉行消極抗戰方針,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主戰場。多年間,敵後根據地堅持敵後遊擊戰爭,始終牽制與殲滅了日偽軍隊的大量兵力,同時也為此付出沉重的傷亡代價。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崇高威信和領導地位,是在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牽制與殲滅日偽主要兵力的過程中形成的。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産黨砥柱中流,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是抗擊日軍侵略的民族革命,也是創造新民主主義社會雛形的民主革命。面對日軍的燒殺搶掠,中國人民迅速覺醒並團結起來。中國共産黨高舉民族主義大旗,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動員了廣大抗日力量。與此同時,抗日根據地通過社會改革、發展經濟生産和文化事業,最終將根據地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雛形。毛澤東指出,敵後“各根據地的政治,是一切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人民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其經濟是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和半封建因素的經濟,其文化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此,無論就政治、經濟或文化來看,只實行減租減息的各抗日根據地,和實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的陜甘寧邊區,同樣是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各根據地的模型推廣到全國,那時全國就成了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可以説,敵後根據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是中國共産黨建設新中國的出發點。(作者李秉奎係北大副教授)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