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輸血管”,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徵

特約評論員郭永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本封鎖中國沿海港口、封閉滇越鐵路的形勢下,抗戰初期新築成的滇緬公路一度成為中國抗戰大後方陸上惟一的國際交通線,承擔著外國援華物資的輸送和中國以易貨形式償還給英美等國物資的出口,為中國抗戰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滇緬公路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不僅在我國抗戰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滇緬公路,東起雲南省會昆明市,西至緬甸的臘戌,全長1154公里,其中雲南境內全長960公里。這條公路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專門緊急開闢修築的,是我國西南大後方運輸軍需物資的重要通道。

  具有戰略意義的滇緬公路于1937年12月全面展開施工。經過9個多月的艱苦奮戰,1938年8月31日,滇緬公路的路基全線修通。同年12月,第一批軍需物資經滇緬公路運入昆明,至此,這條“抗戰輸血管”正式通車。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證早日竣工,各族人民在偉大抗戰熱情的感召下,從窮鄉僻壤匯集到築路工地,他們自帶口糧,自己上山割茅草搭窩棚,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在根本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施工。平均每天有20萬民工在工地上勞作。由於施工設備落後、生活待遇太差、勞保缺乏、地勢艱險、氣候惡劣等原因,中國修路人員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據《雲南公路史》記載,修築滇緬公路,死亡人數超過兩三千人,傷殘者更是不下萬人。

  滇緬公路是連接中國人民的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紐帶。滇緬公路不僅輸入了大量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以及桐油等,支持了英美等國的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滇緬公路更成為聯絡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滇緬公路以其在國際上所處的重要地位獲得多方支持,成為連接這一地區人民團結抗戰的紐帶。同時,滇緬公路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鬥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説滇緬公路的存在,還為改變中國抗戰的戰略格局,乃至二戰期間整個亞洲戰場的戰略格局,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滇緬公路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作為抗戰的“生命線”,它體現了雲南各族人民共赴國難的決心,也是中華各民族團結抗戰的象徵,促進了滇西各民族的團結。在趕修滇緬公路時,居住在滇西的彝、白、傣、回、景頗、阿昌、崩龍、苗、傈僳、漢等十多個民族,為著同一個目標而緊密團結在一起。滇緬公路修通後,滇西與內地的交流大大加強。

  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1940年8月4日《雲南日報》載文稱讚滇緬公路是“繼長城、運河以後唯一的巨大工程,是歷史上的契機,她將永遠是中華民族生存力量的紀念碑”。而且通過滇緬公路運入大批援華物資,有了英美等強國的支援,也使得國人感到中國不再是孤軍奮戰,滇緬公路把中國與世界連在了一起。滇緬公路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作者為吉林大學教授)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