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獲雨果獎,意義超越獲獎本身

特約評論員吳忠祥

  8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辦的2015年“雨果獎”活動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最佳長篇小説獎,這不僅是中國科幻作家第一次獲得,也是亞洲人第一次贏得雨果獎。

  一時間,同全國用戶一樣,筆者的手機被不斷刷屏。《三體》獲雨果獎不到幾個小時,人氣飆升。有朋友向筆者反映,《三體》三卷本在一家網站的銷售排名一直是50名開外,當獲獎一小時後,立馬躍到22名,之後排名每小時都在提升——先是第六名,然後第四名、第二名,最後衝到第一名。

  始創于1953年的雨果獎是美國兩大泛幻想類文學獎項之一(另一個是星雲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一部《三體》,“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推向世界高度”。《三體》獲獎,著實令國人倍感驕傲和自豪。有人就此認為,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也有人為中國科幻文學達到了世界巔峰而津津樂道。

  不過,我們還記得,《星球大戰》、《阿凡達》、《侏羅紀公園》等科幻大片風靡全球,奪得票房之最,不得不令人咋舌讚嘆。中國科幻文學在這些科幻“大佬”式藝術面前,所擁有的話語權還是太少。正如劉慈欣在得獎之前所説,中國科幻現在根本不是走不走出去的問題,因為內部還沒有成長起來。中國科幻電影更是我們電影品種的一個缺項。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尷尬”,23日在美國頒獎那天,沒去領獎的劉慈欣在上海書展上一語中的:“中國科幻電影不缺錢,也不缺技術,缺的是科幻的情懷,換句話説是對科幻的認知。”

  毋庸置疑,劉慈欣得獎絕對是一件好事,不僅使國人對科幻是什麼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而且對科幻小説乃至科幻電影産生了一種情懷,其意義已超越了獲獎本身。得獎並非偶然,但中國的科幻文學任重而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