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應在歷史問題上深刻反省

特約評論員劉姝

  日本官方8月24日宣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3日前後不來中國。其實,他來和不來都一樣,因為他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讓人高度警惕。安倍8月14日發表毫無誠意的“安倍談話”,讓“反省”、“道歉”等關鍵詞有名無實,8月15日向靖國神社供奉香火錢。8月15日是日本軍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日子。一些日本政要選擇這一天對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美化侵略戰爭的靖國神社頂禮膜拜,再次反映出日方對待歷史問題的嚴重錯誤態度。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和強烈不滿。

  靖國神社供奉戰犯牌位和其內部的“遊就館”對“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及“南京大屠殺”等歷史問題的扭曲展示,構成了“靖國史觀”的核心也成為日本右翼勢力的精神靈藥。比如對於南京大屠殺的事實,遊就館展出的是1937年12月的一篇新聞報道,標題為《和平在南京甦醒》。這種扭曲歷史的展示無非在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推卸日本本該承擔的歷史責任。據説,每年參拜靖國神社人數達500萬人,其中年輕人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日本的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歷史教育和精神熏陶,未來的日本究竟會走向何方呢?

  究其實質,參拜行為是日本大國意識滋長的體現。2012年“購島”事件的不斷發酵,日本最終完成將其安全政策的重心鎖定在應對中國上,在依靠日美同盟的同時儘量加強武裝與自主防衛。這一心態必將導致日本利用神道信仰和神社的社會功能誘導本國民眾的思想,動員國民趨向戰爭,培植大國意識甚至軍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

  其次,參拜靖國神社行為與二戰後盟國部隊沒有徹底肅清軍國主義傳統相關。天皇在美國的庇護下逃避了東京審判。天皇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標誌,逃脫了戰爭罪責,日本部分民眾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作為所謂“執行者”的個人也無需承擔罪責了。這對戰後日本正視和反省侵略歷史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

  最後,參拜靖國神社行為是對安倍戰後70年講話中歷史問題模糊處理的呼應。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癥結體現于其言語的模糊性和行為的反復性。這一暗一明,一言一行反映出部分日本新一代政治家對受害國民族感情的極端漠視,歷史責任感的嚴重缺乏,更折射出日本社會保守化的傾向。

  在看待中日關係中的歷史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牢記習近平主席的指示,即處理中日關係的大原則,就是要嚴格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確保兩國關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歷史問題是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希望日方認真對待亞洲鄰國的關切,對外發出正視歷史的積極信息。(作者為吉林大學副教授)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