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嫁女”心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7月11日閉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表決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其中,涉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會披露:北京將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在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市委書記郭金龍在發言時強調,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場攻堅戰,對於列入疏解的項目,屬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態,積極為疏解創造便利條件。

  建築大師貝聿銘有句名言,“對於一個城市來説,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規劃。”這句話對於北京來説,可能更是感同身受。今天的北京城區面積在中國大城市中居首,2014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城市擁擠、資源緊缺,環境容量頂到了“天花板”……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2013年,北京市八分之一的産業活動單位和71.8%的就業崗位集中在城六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建了那麼多的地鐵,開通那麼多的公交線路,但交通依然擁堵。”

  今天,北京往哪兒走?

  這個問題可以從下面幾個節點找到答案——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時,對北京今後的發展提出要求,認為首都功能要集中在核心職能上。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把非首都核心職能的産業發展,盡可能壓縮和疏解到周邊。2015年2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目標要明確,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了儘快實現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目標,未來京津冀區域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人們對三地未來的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市場合作等方面滿懷期待。

  人多城堵不舒服,説到底,是因為北京集聚了太多“一般性功能”。

  有人把城市發展比作APP運營:需要專而精、定位準,簡潔高效,受眾明確;如果既賣菜又社交、既藝術又科學,功能雜糅、目標混亂,結果就是個“黑暗料理”的燒餅:難看,也不好吃。北京也曾走過這樣的階段:既要建設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不放棄經濟和工業中心。此外,還得成為經濟管理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旅遊中心……結果導致城市“內分泌紊亂”。正如專家所言,從國際上來看,首都城市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單一政治性首都,比如華盛頓、堪培拉;二是複合型首都,比如東京、巴黎、倫敦。但歷史證明,對於後者來説,掣肘于“城市病”是繞不開的階段。從大複合走向小複合,為大城市“減負”,關係到首都的生死存亡。

  不過,與其熱議“誰是行政副中心”,倒不如深刻理解“建設行政副中心的意義”。

  如今,北京認準新定位,輕裝上陣,但必須看到的是:建設行政副中心是北京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實現功能疏解的關鍵和標誌性動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也是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等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在調整與轉身的過程中,資源與服務的流動、權限與利益的配置、制度與實踐的探索,都將為各地“一體化”版圖提供一個可借鑒的範式。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