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
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第三個價值目標。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是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應。事實上,關於“文明”一詞的釋義眾多,呈現出“雅努斯面相”。通常而言,廣義的文明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程度和開放狀態,是指一個社會集團中的綜合文化素養。廣義的文明有不同類分,有指思想體系上的中華文明、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等;有指生産方式上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有指成果創造上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狹義的文明則是指某個對象所具備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道德品格和教育水平等。
文明不等同文化,但兩者又緊密相連。文化是整體,文明是其中的部分;文化是源,文明是流。文化著力於“化”,以文化育,以文化人,以文化成天下,即對世界的開化和改造、對人的教化;文明著眼于“明”,即對世界改造的結果及其所體現出的擺脫野蠻、走向開明自覺守序的進步狀態。
如恩格斯所説:“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文明不僅是哲學範疇,也是歷史學範疇。改革開放以來,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五位一體”,展現了中國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從“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了完整而全面的文明體系。其中,生態文明是前提,物質文明是基礎,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靈魂,社會文明是目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文明意味著高度繁榮的文化、高度自覺的精神,同時也意味著社會具有良好的秩序,風氣淳樸,而民眾富有涵養,外在有禮,內在友善。
文明是國家發展的狀態。任何一種健康文明都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流動發展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現代文明不應是叢林文明的延伸,而是文明之間的包容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動力。因而應秉持著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態度,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相互尊重,共謀發展。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既是“中國公民”,也是地球村的“村民”。作為一個文明大國,我們應當觀大勢、識大體、顧大局,協商共識,和而不同,推動人類文明的交流交融、互鑒學習,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祥和。(作者是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