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沒有失敗可言

特約評論員王傳濤

  今年全國“兩會”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了最時髦的熱點詞語,創業與創新也在社會中掀起熱潮。這是中央政府增強市場活力,提振市場信心的有力舉措,是面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積極應對,更是落實《中國製造2025》並轉型為中國“智”造的關鍵抓手。

  創新的範疇非常複雜龐大。創新既有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更有文化創新,還有體制創新。更需要明白的是,這其中的每一種創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創新需要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市場競爭,因此,對於創新者而言,創新之路從來都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在這條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會遺棄成千上萬的失敗案例。

  打這樣一個比方,創新就像是生物界的進化,最終能夠“適者生存”者仍然只是少數——生物界中留下來的物種就好比創新成功者,而許多創新失敗的方案就會如同一些古生物一樣化塵與土。

  可是,從某種角度講,創新又是沒有失敗可言的。所有的創新都有風險,只有繼承和沿襲才能確保沒有風險。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試錯並不斷糾正和優化自己的方案並尋找解決問題正確方式的過程。如果創新過程都是暢通無阻的,相信這樣的創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將非常廉價,甚至不足以稱為創新,而只能稱為複製或抄襲。因此,失敗本身就是創新的一部分——這是基本的常識。

  現實層面,創新失敗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投資者可能會難以承受失敗帶來的損失,比如,一些負責人可能會因為創新失敗而被譴責,再比如,失敗對於一個團隊的信心也可能會形成毀滅性打擊,一個優秀團隊很可能會因此而散夥……基於此,我們當首先在思想認識和觀念中,允許創新可以失敗,鼓勵暫時出現挫折與失敗,並激勵創新者繼續走下去;在一些體制內的考核條款上,也應該有所體現。

  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無論體制機制,還是政策扶植,也都應該給予更多的優惠及照顧。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的工作力度,減少一些政府審批的流程和環節,通過放管結合,給創新者提供更大的舞臺和自由創新的空間。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應該拓寬融資渠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一些商業資本和社會贊助的介入,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創新遭遇挫折所耗費的成本。當然,這需要投資人和贊助者要有一個寬闊的視野,需要有為錯誤買單的心理預期,需要有獨具慧眼的投資意向和前瞻目光,更需要創新者能夠把自己的創新計劃不斷完善以打動或説服投資者與贊助者。

  尼采曾説:“那些殺不死我們的,將使我們更堅強。”這樣的道理,最適用於創新。創新者必須要堅定必勝的信念,勇於創新、大膽創新,不要怕失敗。只有這樣,創新趨動才會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學”才能轉化為“術”,才能推動生産力大發展,繼而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