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文交流,“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特約評論員烏力吉

  前段時間,中美關係趨冷。對於兩國關係的前景,不少人更是持悲觀看法。此時,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和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同步啟幕可謂恰逢其時,為有點冷下來的中美關係添了一股暖流。

  那麼,中美該如何打破大國衝突對抗的傳統規律?根本出路還在於開創大國關係發展的新模式。中美共同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是兩國領導人在過去兩年來取得的重要共識。雖然中美矛盾複雜性和多樣性令這條新型大國關係的路充滿荊棘,但中美間既沒有發生戰爭衝突也沒有走向冷戰對抗,不得不説是一大成就。筆者認為,日益深化的人文交流不斷為中美關係注入柔而不破的韌勁兒,這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得以攻堅克難、持續推進的根本原因。

  這種韌勁兒體現在中美人文交流的三個特點中。

  一是深厚的歷史慣性,逐漸在中美民間形成了牢固紐帶。70多年前,美國“飛虎隊”幫助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留下了一段段佳話;40多年前,正是以“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10年多前,姚明等中國球員陸續登陸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讓美國球迷認識了中國的“移動長城”……2009~2014年間,有超過10萬美國留學生來華,而現在有超過27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佔美國全部外國留學生人數的1/3。中美之間每天上萬人往來于太平洋兩岸,2015年兩國人員往來有望突破500萬人次。兩國地方交流、非政府交流也都十分活躍。中美人文交流就好比是河流,承載著中美關係這條大船。人文交流的河越寬越深,中美關係的船才能行得越順暢。

  二是合作敏感度低,相對容易給兩國增強信心。比起兩國在軍事、安全等方面競爭與摩擦,在環境、清潔能源、農業、衛生、科技等領域,中美雙方進行了有質量的合作。比如,去年中美聯合在利比裏亞抗擊埃博拉疫情,雙方反應迅速、配合默契,得到了受援國的讚譽。又如,近幾年來中美電影産業的合作堪稱互利共贏的典範,通過投資好萊塢優質電影內容、參與全球收益,令中國影業極速成長,同時美國電影公司也開拓了中國市場,中美實現雙贏。

  三是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人文交流機制,便於人文交流落實成果和發揮集聚效應。本輪人文磋商以“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為主題,以落實中美元首重要共識、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為主線,分別就兩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婦女、青年等領域合作進行探討。這一機制規格高,從而確保成果的落實。另外,這種機制化、集約化的平臺把散落各處的人文交流聚攏整合,突出其民間對民間、文化對文化的意義,擰成了新型大國關係中獨具韌性的紐帶。

  正所謂“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係發展,説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中美兩國人民心與心的交流與契合,將使兩國關係的基礎更加牢不可破。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