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毀英雄就是消解歷史與未來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一段時間以來,“邱少雲在烈火中捐軀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係虛構”、“劉胡蘭精神有問題”等言論在網絡上不斷被炒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調侃與誹謗,抹黑並詆毀著民族歷史。近日,新華社推出系列報道,反擊詆毀英雄的言論,還原英雄的真實事跡。

  一個國家抑或一個民族,都有史詩般的英雄主義,支撐起剛毅決然的風骨。英雄不過是血肉之軀,但卻以個人磅薄的力量,將道義與價值書寫為繼往開來的精神圖騰。古人有古人的英雄,世界有世界的英雄:比如岳飛、文天祥,比如聖女貞德、將軍戴高樂……是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少不了英雄的身影與丰姿,正所謂“天地英雄氣,韆鞦尚凜然”。

  不過,當英雄成為段子裏的小丑,當歷史成為笑話中的佐料,這便不僅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惡趣味那麼簡單。倒不是英雄的形象蒙塵納詬了,而是一些人在物質的道路上與彌足珍貴的民族精神漸行漸遠。一則,消費主義文化西風東漸,惡搞成為沒有邊界的全民狂歡。娛樂至死,混沌至死在一些人心中很有市場。在文化價值層面,消費主義“拒斥主流意識形態、否定政治權威、淡化國家觀念、揶揄崇高信仰、調侃政治領袖,將宏大敘事、光榮使命、優良傳統等以往追求與遵循的價值目標排擠出去”,構建了一個虛無空蕩的價值世界。二則,“互聯網+”在為經濟社會轉型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網絡謠言有了殺傷力超強的新式武器。關於流言之禍,古人云“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在雲傳播、大數據的背景下,謠言流佈的司法代價偏低,使得網絡世界成為了詆毀英雄的主戰場。正如《解放軍報》所言:“欲亡其政,先亂其軍。欲亂其軍,先惑其心。”自古以來,這都是值得警惕的“術”與“謀”。當英雄的價值被消解,當這種消解病毒式傳播,思想價值與意識形態層面的“蟻穴之潰”,不可不鑒!

  當消費英雄成為一種詭異的力量,也許這是在以另一種方式提醒我們:正歷史本、正英雄名、正國家骨、正民族魂,已是刻不容緩的公共議題。和平年代久了,生活條件好了,英雄的血汗與形象似乎也就淡泊了;教科書裏的記載,仿佛也成了舊時光的記憶。好在這些年,頂層設計從未忘卻英雄與英雄背後的人民: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3月,民政部正式頒布並開始實施《烈士公祭辦法》……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就像家風對於家族的振興一樣,英雄對於民族與國家的夢想,是精神動能,也是價值方向。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固然是群眾創造的,但也得承認英雄的推動作用。英雄也是人,是人也許不會完美,但價值與情懷、立場與精神不能陷入“無限懷疑”的怪圈,尤其是為民族振興與國家獨立而犧牲的英雄,抹黑與詆毀已經僭越人性良知的底線。

  當一個個“鍵盤俠”肆意地消費英雄,本質亦是消解我們的歷史與未來。今天,為英雄正名,是讓歷史正告現在、讓現實啟迪未來。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