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世界因網絡而瞬息萬變。從世界互聯網大會到貴陽數博會,中國在互聯網的世界中,正由“跟跑”向“領跑”的角色轉變。德國有“工業4.0”,美國有“工業互聯網”,中國同樣也有以網絡構架為基礎的信息化圖景。當此背景下,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培育守法有序的網絡公民,亦是當務之急。不過,關注中國互聯網,也不能忘了千千萬萬的孩子。
當前,作為頂層設計的兩大行動令人矚目:一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決定於5月20日至6月7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護苗2015·網上行動”,對淫穢色情、暴力、恐怖、殘酷、迷信等有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信息進行全面清理。二是第二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將於6月1日正式啟動,由中央網信辦、中央編辦等十部門共同舉辦,全國各地同步開展。本屆宣傳周活動將借“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突出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
中國有句老話叫“從娃娃抓起”。即使不是“六一”國際兒童節,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提高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也是迫在眉睫的公共議題。在互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有必要給少年兒童係好網絡“安全帶”。
這些年,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叫“網絡原住民”,大意是指1995年以後出生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有條件、有機會、有能力接觸網絡,有些孩子在學會認字之前就會在手機、平板電腦上打遊戲、看動畫片。而早在數年前,韓國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兒童初次接觸網絡時的平均年齡為3.2歲。韓國出現了第一代“數碼人”,據稱,這有助於鞏固韓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韓國經濟學家樸鄭賢説:“一些韓國嬰兒似乎在接觸勺子和筷子之前就接觸過電腦鼠標和手機。”
在中國,這樣的進程同樣來勢迅猛。去年底,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發佈的《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13—2014)》指出,我國超過九成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而城鎮未成年人8歲以前首次觸網比例已經超過五成。今年5月14日發佈的《2014年度江蘇省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3年青少年初次接觸互聯網的平均年齡為9.2歲,而2014年青少年初次接觸互聯網的平均年齡低至8.2歲,其中7歲之前接觸互聯網的青少年比例達到了57.5%,相比2013年提升了28.8個百分點。
這是三個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一是青少年兒童接觸網絡的年齡越來越小,而接觸網絡的範圍與程度越來越深。從休閒娛樂到學習生活,從教育成長到社交聯絡……在青少年兒童社會化的路上,網絡成了神奇的“拐杖”;二是這些年來,由於網絡安全意識和知識缺失,一些帶有違法性質的APP軟體肆意氾濫,令青少年網民成為犯罪分子的熱點目標。青少年通過聊天工具或在社交網站結交網友不慎被騙,甚至遇害的案例時有發生;三是網絡安全已經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課題。不久前,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公佈了《2014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報告》,提示基礎應用或通用軟硬體漏洞風險凸顯,漏洞威脅向傳統領域泛化演進,並向新型智慧設備領域延伸。因此,從小強化網民的安全意識、提升小網民的安全能力,是網絡時代的生存之技,是職能部門的公共責任。
我國民間有句諺語叫“草夾苗,不長苗”。網絡安全“從娃娃抓起”,就是要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為依託的責任陣線,抗擊網絡負能量,凈化網際空間,在構築好制度屏障的同時,又提升孩子主動適應網絡化生存的安全能力。讓孩子成為網絡安全大局中的新生與後備力量,這是事關全局的迫切課題。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