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你我皆需的“有價之寶”

特約評論員梁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無疑是國家最高層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和強力推進。其實在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回答學生提問,在談到環保問題時就説:“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形象地説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中國人的詞彙中,“無價之寶”是形容價值極高、無法估量的東西。然而在現實中,越是無價的東西,往往越得不到珍視。比如空氣,比如河海山川。於是,人類開始想方設法讓“無價”變成“有償”,讓好空氣、好水、好土壤變得值錢,改變傳統的不計算環境資源成本的GDP核算體系,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筆者最近拜訪了環保部官員牟廣豐——一位在環保領域深耕了30多年的環保工作者。筆者問他,早在2004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就提出了進行有關綠色GDP研究的設想,後來因故中止了,這是不是説明那時提出建立“綠色GDP”的核算體系有些超前?牟廣豐説:“恰恰相反!如果那時就開始實施‘綠色GDP’,我們的資源環境就不會付出今天這麼大的成本,就不會欠這麼多的環境賬,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環境違法事件……”如今,環保部已經明確提出重啟綠色GDP研究,這既是亡羊補牢之舉,更是未雨綢繆之略。

  放眼世界,早在1972年,就有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經濟福利指標”的核算模型,明確指出要從GDP中扣除産業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産生的社會成本;1985年,芬蘭就建立了本國的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上世紀90年代,瑞典的綠色GDP核算已經成為政府的例行公事。到了2012年,聯合國開始號召在世界各國推廣一種衡量環境與經濟關係的框架系統(SEEA)。公平地説,近年來,中國也並沒有停止這方面的探索,國家各有關機構在能源核算、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核算、森林資源核算、水資源核算、礦産資源核算等方面,都進行了專項調研,其中于2014年發佈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就首次提出: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為每位國民提供相當於0.94萬元的生態服務。

  但是,包括聯合國和美國、德國等其他國家在內,至今世界上並沒有誕生一套公認的標準的“綠色GDP”核算系統,這説明給“綠水青山”和污染進行量化和定價的難度。

  愛爾蘭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曾説過一句著名的話:“樣樣東西的價碼都知道,對價值卻一無所知。”好在我們現在對環境資源具有的“金山銀山”般的價值已經不存異議,就差弄明白其“樣樣東西的價碼”了。歷史在這裡前進了一大步。(作者是《環境與生活》雜誌執行總編輯)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