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春晚裏的家國情懷

特約評論員燕農

  以“萬福送萬家,共享中國年”為主題的2015年CCTV網絡春晚,顧名思義,必然是一場緊貼互聯網時代需求的網絡晚會。是以,網絡元素無可回避要貫穿其中,但是,卻不乏家國情懷。就像這臺晚會開場于烏鎮的選擇一樣——烏鎮既是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舉辦地,也是一座美如水墨畫的江南古鎮,在這裡,新興的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的家園情結,融合,輝映。

  90多歲的饒平如老人帶著溫馨的手繪圖畫,講述自己和妻子美棠跨越時代、相伴70年的愛情故事,固然是一曲愛情長歌,卻也是一首充滿故事的家園離騷。河北女孩李璐給遠在故鄉的姥爺、姥姥,繪就的長長的“微信使用指南”,固然親情盈溢,卻也流淌著一段魂牽夢繞的鄉愁。普通大學生趙蕓逸帶領研究生支教團隊,在西南山區開辦“阡陌學堂”,固然情滿山麓,卻又何嘗不是植下了一個更大的家園夢想……

  從烏鎮到曲阜,從西安到義烏,“快閃”鏡頭在網絡春晚的視頻中延展,所捕捉的是這些極富傳統意味的代表性城市的民俗文化,而關乎民俗傳統的沉澱與記憶,恰恰是家園情結的精神內涵。一曲頗富韻味的《絲路夢樂》,表現形式上兼具了古老的歷史感與高科技的現代感,在嵌入“一帶一路”沿途地域的民俗風情後,讓“一帶一路”的包容、共享、互惠呈現在畫面前,則更像是掀開了一張更廣闊的家國畫卷。

  互聯網是虛擬而無限的,家國情懷是傳統而有源的。正因於此,當互聯網思維越來越活躍,互聯網技術改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不免會有一種擔憂:家國情懷會不會被解構。事實上,就像最近朋友圈裏流傳的一個段子:“這幾天,北京寫字樓裏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擠上火車,陸陸續續回到鐵嶺、回到建福、回到廣西,名字又變成了桂芳、翠花、秀蘭、大強、二餅、狗剩……”。即便是“低頭黨”低著頭,春節前匆匆的旅行方向也是——故鄉。

  無論如何,互聯網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家國情懷才是植根于傳統文化的精神養成。網絡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卻無力切割掉流動性越來越頻繁的現代人的鄉愁。相反,正因為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加大了社會的流動性,讓越來越多背井離鄉的人們心中裝進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園情結;也正因為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太多像河北女孩李璐一般的“候鳥”,有了通過移動終端釋解與勾連鄉愁的便利和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CCTV網絡春晚既有對億萬網民家國情懷的呼應,也有對互聯網思維與家園情結相融合的闡釋。區別於傳統農耕時代的春節,而今的春節已然是太多人紓解鄉愁的時段,回家,成了不二主題,而回家,是為了尋找再次出發的力量。擴展開來,無論是於民眾個體,還是于整個國家,春節的祥和與團圓、愜意與安然,都是為了積攢再次出發的力量。

  而這個過程,既有紓解鄉愁的溫馨,也是思索、沉澱與濃郁家國情懷的時候。所謂文藝創作要接地氣,春節時令要接的地氣,就當是厚重延綿的家國情懷。這其中,有宏大敘事,但卻更需要一個個平凡而又真摯的家園故事,有苦、有淚,也有歡愉、有溫情;有對“淪陷的鄉村”的悲愁,也有對重構家園的暢想。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