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
世界經濟論壇被譽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論壇,是全球各界領袖研討全球敏感問題最主要的聚集場所,其企業成員囊括了全球1000強企業,這些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85%以上的財富,年營業額合計超過45萬億美元。2007年,論壇首次走出瑞士,在中國天津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由於夏季達沃斯論壇參會者以全球成長型公司為主,所以被命名為“新領軍者年會”,該年會作為世界經濟論壇第二大支柱,與“冬季達沃斯年會”相映生輝。其目的是為“全球成長型公司”創造一個與成熟企業共同討論、分享經驗的平臺。
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10日在天津開幕。據介紹,參加夏季達沃斯天津年會的人數達到1600多人,中外記者有500多人,據説是幾年來最多的。世界經濟論壇不僅討論全球性熱點問題或趨勢性問題,是觀察世界經濟發展新成就、新理論、新走向的重要窗口,對世界經濟發展走勢産生一定影響。而且夏季達沃斯論壇此次在中國天津舉辦,也是展示中國發展成果,向世界介紹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增加各國企業對中國了解,進而開展與中國合作的平臺。實質上,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的一個窗口,成為中國吸收全球發展智慧、經驗的一個渠道。同時,也成為中國消弭世界對中國經濟政策等誤解的一個場所。比如:近期,海外對於中國反壟斷有一些詬病,認為中國反壟斷選擇性地針對外企。李克強總理9日會見參加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説,這些措施絕不是針對某類企業,或者説是有選擇性的。據我了解,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企業,外國企業只佔到10%,這説明並不是針對某個方面企業的。
中國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成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的窗口、渠道和平臺。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已經成為中國引智、促發展的“智囊團”。每一屆論壇都既契合世界經濟形勢,又符合中國經濟之急需。比如説,2007年的“變化中的力量平衡”、2008年的“下一輪增長的浪潮”、2009年的“重振增長”、2010年的“推動可持續增長”等。
本屆論壇以“推動創新,創造價值”為主題,更是現階段中國經濟所急需,尤為重要。創新是中國經濟升級換代、轉型之急需;是中國經濟擺脫低迷走向可持續發展所急需;是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關鍵。
一國經濟發展有顛覆不破的三大階段或者説規律。第一個階段是依靠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擴張性推進。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了關於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他首先假設一種田園時代:“一切事物都處於它的原始狀態,沒有土地佔有和資本積累。”在那個時代,土地可供所有人自由免費使用,資本積累也還沒有凸顯其重要性。經濟增長依靠土地的無限擴張、能源資源礦藏的無限挖掘開發。但是,這樣一個黃金時代不可能永遠的維持下去。最終,一旦再無多餘的土地可以開墾,則土地、礦藏、勞動和産出的平衡增長也將不復存在。於是土地、礦藏等資源能源變得稀缺,租金開始提升,收益遞減規律勢必開始發揮作用。這種增長模式必將走向窮途末路,經濟發展必須尋求新的增長力量。
第二個階段,資本積累的經濟增長。資本投資可以克服第一階段土地、礦藏等資源能源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動力機器增加了産量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話、汽車、電力等一些重要産業成長起來,使得資本積累和新技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支配性力量。接著,出現一個資本深化的概念,是指人均資本量隨時間推移而增長的過程。例如:農民使用柑橘採摘機而不再靠非技術的體力勞動;道路修築者使用挖掘機而不再雇傭使用鋤和鏟的勞動;銀行用成千上萬的自動取款機代替先前的出納員。這些都是經濟發展人均資本量增加的例子。其結果是,道路修築工、銀行業中的人均産出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如果資本存量的增加快於勞動力的增加,那麼,就會發生資本深化。如果沒有技術變革,資本深化將會帶來人均産出的增長,帶來勞動邊際産品和實際工資的增加;它還會導致資本收益的遞減並降低資本收益率。
怎麼辦呢?必須繼續尋求新的經濟增長要素拉動力。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技術變革和創新的中心作用上,即第三個階段上了。假如經濟增長僅僅是依靠資本積累,而這種資本積累又只不過是靠用現在的生産技術來增加工廠的數目的話,那麼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還是會停滯。
技術變革和創新是指生産過程的變革,或是新産品、新服務的引進。蒸汽機、發電機、抗生素、內燃機、寬體噴氣式飛機、微處理器和傳真機等作業流程方面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基礎性的産品發明還包括電話、收音機、飛機、照相機、電視、計算機和錄像機等。當今社會最活躍的技術變革發生在信息技術産業。如今,一台小巧的筆記本電腦的性能已遠勝過20世紀60年代速度最快的計算機。電子工業、電子商務、冶金技術的進步以及醫療技術得到改進等,生産率提高了。
作為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結果,實際利率無需下降。發明創造提高了資本生産率,抵消了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因此,技術進步和創新就是一种經濟産出。在投入既定的條件下,技術變革能夠使産出增加,因而它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中國經濟目前第一個階段已經過去,已經走在第二階段的末期,依靠資本積累、資本大投資的潛力已經越來越小了。急需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即:把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轉到技術創新進步上。否則,中國經濟將面臨停滯局面。從2011年後半年以來的經濟持續下降,已經顯露出經濟停滯的苗頭。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越高三座大山:貧富差距、嚴重腐敗和技術創新不足。其中技術創新是內功,是真本事。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表示,伴隨著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缺乏自主創新將成為一大瓶頸。他説,湯森路透近幾年來的調查顯示,全球100名最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公司當中,美國有45個,而中國的數字是零。
中國一定要下決心將經濟增長轉到創新驅動上。這就要求必須給技術創新一個寬鬆的環境。不妨看看歷史上的一些例子。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成功地灌輸了自下而上不斷進行質量改進的職場道德,這使得豐田躋身世界汽車工業的前列。矽谷的計算機業則是另一種不同的模式。在矽谷,技術變革源於勇於探索的企業家精神、寬鬆適度的政府管制、自由的知識産權國際貿易,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利潤豐厚的股權激勵。
經濟學家們也意識到,仍然存在一些方式在扼殺著創新精神。在中央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於國家管制枷鎖沉重、盈利動機缺乏、價格機制無效乃至普遍滋生腐敗等,所以在許多部門中都可以見到技術停滯。
技術變革和創新是一種容易引起嚴重的市場不靈的産出。因為技術是一種公共品,它的生産成本昂貴但複製成本卻低廉。政府要不斷地加大力度來保護那些開發新技術的人或企業的知識産權。
勞動力、資本、産品和思想的自由市場,被證明是創新和技術變革的最肥沃的土壤。正像格林斯潘所言:自主創新在於提出別人沒有想過的東西,“問題是,如果一個社會對你能想些什麼、討論什麼都有限制的話,要在傳統框架之外思考問題以達到創新,是非常難做到的。”在自由市場的框架內,政府可以通過鼓勵新思想和確保技術的有效利用,來扶持快速的技術進步。政策可以同時對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施加影響。這是中國政府急迫需要從制度層面儘快進行整體設計的。
這就是李克強總理在10日下午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時説,“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改革創新”的原因。他充滿緊迫感地説,打破一切體制機制的障礙,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就會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就會更新換代升級。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形態,體力加腦力,製造加創造,甚至可以開發出先進的技術乃至於所謂顛覆性的技術,中國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上新的臺階。
期待“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形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早日到來!
央視網2016年3月22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8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5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4日
央視網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