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記者江易易 報道)歷史上,很多國家都發生過因顆粒物引起的空氣污染事件,尤以倫敦為甚。1952年12月,含有多種有毒氣體和固體顆粒的厚重霧霾籠罩倫敦長達5天,造成多達1.2萬人喪生,史稱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這成為英國人大規模保護環境凈化空氣的開端。
曾經的倫敦也為霧霾所籠罩,並在2個月內造成12000人死亡。
立法治污 英國走過漫長的路
倫敦煙霧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該法規定,倫敦城內的電廠均須關閉。同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在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用系統化的方式減少取暖時的燃料使用總量。
1968年,英國新的《清潔空氣法案》出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加上《控制公害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汽車使用條例》和《能源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頒布,各種廢氣排放得到嚴格約束,倫敦的大氣污染這才得以有效控制。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上世紀80年代後,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對於這一趨勢,英國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國又通過《環境法》,根據英國國內、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設立了污染控制定量目標,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減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時,英國一直致力於控制市區內的汽車數量。英國曾在2003年用收取交通堵塞費的手段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所得收入均花在公共交通上。英國還擁有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發達的公眾交通及政府對非公交系統用車的高壓手段,讓公眾更樂意選擇乘坐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
除此之外,歐共體委員會是英國治霾的重要功臣之一。1973年,其在《歐共體環境行動計劃》法案中建立了一項程序,設定了成員國在截止日期前環境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指標。1995年,歐共體又在《環境法》中要求各國政府制訂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不達標地區,政府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
英國倫敦于上世紀70年代摘掉“霧都”的帽子時,已走過20餘年治霾之路。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倫敦的空氣質量有了長足進步,但對現狀表示不樂觀的依舊大有人在。面對指責和質疑,倫敦市政府唯有繼續治理空氣污染。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新技術陸續亮相。據悉,倫敦市政府正大力採用灰塵抑製劑這類化學物質清潔空氣,比如醋酸鎂和醋酸鈣等。實驗表明,這些抑製劑投放大街後可減少高達14%的污染。
目前,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正在形成治理環境的合力。倫敦城內,全民皆是治污踐行者,環保已成為生活方式。
倫敦在上個世紀曾經被稱“霧霾之都”。
多種手段齊上陣 美日德爭先治污
不止英國,“先污染,後治理”的悲劇也曾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重現。
為達防控目的,美國也出臺了《清潔空氣法》。這部法律經過了一個世紀反復修改,最終形成。最近的一次修訂要求所有進入一氧化碳“未達標區”的機動車,必須使用氧化劑汽油。僅此一項,美國環保署預測,到2020年,《清潔空氣法》將防止23萬多人因心臟疾病、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過早死亡。
其次,美國環保署實現了對全美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並在政府官網上公佈當天PM2.5的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美國公民可對PM2.5的標準監控程序進行監督,根據公佈的全年監測統計和日常監測數據,參與所在州的環保機構舉行的公共聽證會。
在德國,一些城市採取“環保貼”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在車玻璃貼上不同顏色的“環保貼”;同時把城區分為4個不同區域,豎起標牌標明貼有何種顏色“環保貼”的車輛可以通行,違者罰款40歐元。
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德國會對某類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目前,德國正大力鼓勵機動車安裝尾氣清潔裝置,安裝過濾器的車主可獲得國家補貼。
日本應對污染與環境污染控制的法規大討論始於1967年,一年後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對廢氣中的一氧化碳、碳氫顆粒、氧化氮等排放指標做出規定。1992年,日本制定了《汽車氧化氮·碳氫顆粒法》,鼓勵發展小型車及低排放車種。
此外,城市綠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據東京市政府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