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網上的罵聲”未必就等於民意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05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民意”是一個用濫了又總有些疏離感的詞。從柏拉圖到黑格爾再到李普曼,各有各的爭執,各有各的質疑。尊重民意,看起來起碼是善治的圖景。權力懂得謙抑,民意背後的權益才能彰顯。從這個意義上説,12月4日《新京報》的一則消息深孚民心:在11月30日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組織和主持的座談會上,王岐山讓與會代表敞開講,説真話,“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更何況大家提的各種意見?”

  隨即,“網上的罵聲”從新聞中抽離出來被熱烈解讀。確實,網絡給民意提供了很好的集散地。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11月29日發佈的10月份通信業運行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已達7.5億戶——而在2011年時,清科研究中心預測2012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5.2億,易觀國際則預測超過6億。互聯網用戶超速發展的背後,是中國“網絡問政”、“微博反腐”等民主政治新範式的勃興。一項公共政策,或者一部法律,問計於民的結果,因為網絡的時髦與便利,往往是以“問計于網”的形式呈現。

  網意,看起來就像是民意的“現在進行時”。可是,網意等於民意嗎?

  網意當然可以等同於民意,但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是技術前提,人人有隨時能表達意見的網絡平臺;二是意識前提,人人有借助網絡表達真實訴求的意願與能力。

  就前者而言,自去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後,相關部門就表示,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已完成100G的互聯帶寬擴容,兩家企業承諾將進一步降低收費。隨著“寬帶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圍繞網絡資費的爭議就從未間斷。起碼眼下來説,網絡民意確實“價格不菲”。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大批無法上網也不懂網絡的民眾,因而,網絡民意的覆蓋面依然有限。

  而就後者來説,也許未來的中國,公權部門振臂一呼,就像農村大喇叭召集村民開會一樣——大家都呼啦啦端坐于網絡終端,鼠標點江山、鍵盤敲藍圖——但就眼下的情況來説,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拋開抽象的網絡民意不説,即便是熱辣新聞的萬千“網友跟帖”,拋開所謂水軍爭執不談,“蓋樓”的群體基本相當固定。用專家的話説,“我們提到的網絡民意,畢竟是互聯網各個終端手敲鍵盤的年輕傢伙們的意志,不一定是大街上蕓蕓眾生的意志,是不是後者的意志,往往有深究的必要”。也因此,我們對整個社會的民意的了解,比網絡民意更為困難。

  讓我們回歸網絡“罵聲”的現實。不久前有一則正面報道:河南省臨潁縣政府網站開辦的《百姓論壇》,近日被眾多網友熱捧為“中國最牛縣區論壇”,牛在何處呢?縣長髮帖200多個,其專欄的帖子點擊量達98.5萬次,各縣直單位和鄉鎮實名回復處理,各種投訴、舉報類的“罵帖”佔據大多數,常年不刪。官民之間的互動,“罵帖”居多,在感慨政府網站尊重民意的同時,也有疑問:這種“互動”的範式,效果究竟如何?如此多的罵聲,究竟是權力作為失當,還是訴求表達“霸氣”?在這樣的“罵”與“被罵”的關係中,公共利益能心平氣和地找到“最大公約數”嗎?

  其實,“網罵”要不要尊重,本質上是個偽命題。潑婦式罵街不能因為披上了網絡的外衣,就立刻有了被重讀的底氣。網絡上需要被尊重的,是客觀理性的表達、有理有據的聲音,就算是“罵”,也要“罵”得有操守、有品性、有邊界。“網上的罵聲”不等於民意,更不等於需要通盤考量的籌碼。聽聽“網絡上的罵聲”,固然有兼聽的氣度,但如何善聽“網罵”,顯然還是門高深的技術,需要權力者潛心修煉、全面領悟。

熱詞:

  • 民意
  • 網上的罵聲
  • 網罵
  • 蓋樓
  • 罵帖
  • 寬帶中國
  • 最大公約數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