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白靖利:常懷感恩之心建立信任橋梁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3日 1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當做好事成為一種習慣,知感恩變成一種意識,社會和諧、美好才不至成為空談。

  近日,南京一對六旬夫婦在街頭舉牌尋找恩人的舉動引發熱議。有市民和網友認為,這樣的好心路人堪為社會最美的風景,助人為樂不留名是社會“正能量”,有一顆感恩之心同樣是“正能量”的體現。在寒風瑟瑟之際,這幾位助人為樂的好人和心懷感恩的善人,著實讓人心頭一暖。

  近期的“暖意”接踵而至:揚州中學生撞壞車留條認錯,車主感動之餘主動不要賠償;寧波四姑娘行善舉不留名,被救者全城尋找恩人;南京患癌理髮店老闆主動為顧客辦退卡,熟客自願放棄……市民和網友之所以大力推崇、讚美這些行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稀缺”。儘管我國自古就有施恩不圖報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但是在近年來做好事反被“沾邊賴”的“警示”下,有些人就猶豫要不要伸手助人,儘管多是個案,但“壞的效應”被有意無意地放大。於是乎,有人就有了“路邊不平無人敢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曾幾何時,助人為樂被列入我們的道德規範;亦不知曾幾何時,幫助他人也要承擔不小的風險,隨時就會扯上麻煩。於是乎,“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裏來四月走”之類的調侃應運而生,小悅悅事件的悲哀也發人深省。在反思某些路人冷漠的背後,在拷問良知之時,倘若我們經常能夠自問是否常懷感恩之心,是否做到知恩圖報,想必這些冷漠和悲劇都將不復存在。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市民和網友大力推崇這些行為,媒體也不吝篇幅地報道這些善舉,不僅是傳遞感動,更是為了傳播“正能量”,激發更多的人投入到行善積德之中。當知感恩變成一種意識,做好事成為一種習慣,社會和諧、美好才不至成為空談。

  山東省政府出臺《見義勇為獎勵和保護條例》,明確規定見義勇為受益人應對恩人答謝、予以慰藉,給路見不平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做好事被反咬一口,既失了私德,更傷了公德。應該説,在一個充滿信任且法制健全的社會中,“路見不平無人相助”和做好事被誣陷都不應成為常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並非一句口號,需要建立在大家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只有當人人都以真誠相待,都懷感恩之心,在伸出援手的時候知道“好人有好報”,而不會擔心對方以德報怨時,助人為樂才能真正成為社會共識。

熱詞:

  • 感恩之心
  • 不善人
  • 正能量
  • 施恩不圖報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