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曉亮:奔跑的路上,誰也不應止步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12日 14: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上周六的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中,請來了體操明星陳一冰和馮喆。節目一如既往地娛樂搞笑,不過,陳一冰在節目上的一句話也讓人有所觸動:田徑是運動之母,所有的運動都會從跑步開始。

  這話不假。從理論上講,只要四肢健全,無重大生理缺陷的,跑步應該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可在今天,“一跑步便散架”成了人們的感慨。近日有媒體曝:華中科技大學秋季運動會開幕,與往年不同,因學生體質難合要求,今年的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項目“不見了”。學校表示,這兩個項目對學生體質要求較高,取消是為了避免參賽學生“受傷”。

  最基礎的跑步項目,現在都已經成了必須進行風險把控的“高危”項目,不能不讓人深思。太多人何以喪失了最本能的奔跑能力?

  這不是危言聳聽:上述運動會中,女子1500米比賽中,不少選手剛跑到終點,就被“架着”下場;記者隨機詢問20名學生,14人表示“從不特意去跑步鍛煉”。這應該是個可信數字,在我的日常觀感裏,不管是大學時,還是工作後,堅持跑步、自覺鍛煉的少之又少。

  回想起來,自己在高三那年,還和班上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每天堅持跑步上山。不避寒暑,風雪無阻。可一入大學,就徹底怠惰松懈荒廢了,四年未怎麼動彈過。畢業幾年,更是以工作為由,再未系統鍛煉過。與之俱來的,是身體的每況愈下。

  《時尚先生》11月刊有一篇年屆五旬的作家的文章名為《跑步對我意味着什麼?》,它講述了作者從“從不跑步”到“每天循環着‘跑還是不跑'的掙扎”,到“50歲的馬拉松”,再到出國參加全程近320公里的“世界接力賽”的故事。我跑,故我在。不跑,永遠不知人體蘊含的潛力能激發到一個怎樣令人震驚的程度。重拾奔跑的天賦,永遠不嫌晚。“你不是因為變老而停止跑步,是因停止跑步才變老”。大學生如果都放棄了奔跑,那麼人生自此就會黯淡許多。

  跑步是人面對自己內心的最好的方式。跑步並不枯燥,以自己的節奏奔跑,是和自己身體最親近的時刻,對話和內省,都在奔跑中完成。疏於跑步,何嘗不是一種思想撂荒呢?

  不想去苛責誰,只是,在人們將“大學運動會取消長跑”跟“學生體檢合格率低”捆綁,來佐證教學重負、學生不堪重荷時,我們是否忘了“腳步不受羈絆,心靈可以放飛”?當我們習慣了宅,抑或借助代步工具,也就意味着,我們在失去跑的樂趣及途中的風景。

  在此引用一句話作結:“世上有兩種人:一種跑過馬拉松;一種沒有。他們屬於不同世界。兩個世界間有一道門,推開了就能通行。只是人們常常視而不見,或不想推開,因為那是道需要花力氣去推的門。”

熱詞:

  • 奔跑能力
  • 受傷
  • 時尚先生
  • 快樂大本營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