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任仲平:轉變,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6日 1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黨的十八大就要召開了。

  “中共十八大不僅是中國十年來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世界的大事”,“中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做出如此判斷的,不是國內新聞機構,而是國際知名媒體。從遼闊的非洲大陸,到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和美國,從聯合國大會的發言,到總統競選的電視辯論,世界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矚目中國,關注未來中國的走向。

  怎麼能不關注呢?過去十年,社會主義中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從歐盟和美國的進口額雙雙增長4倍以上,僅近12個月以來,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外國車就達120萬輛。深陷經濟危機泥淖的西方慨嘆:“幸好還有中國人”。在世界的天平上,中國已是一個分量越來越重的砝碼。

  十年之前,“中國崩潰論”風行西方:“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並開始崩潰”,“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年”。十年之後,西方歷史學家卻已開始討論這樣的問題:我們正在經歷500年西方統治的最後階段。穿越華爾街的風暴,跨過歐債危機捲起的遍地沉疴,中國再次以自己搶眼的表現告訴那些始終將其視作“異數”的傳道者們:另一條道路是可能的。

  (二)這是一條在危機和憂患中開闢與發展出來的道路,也是一條在質疑和挑戰中不斷突圍與突破的道路。

  自30多年前,改革開放將這條道路送入世界的視野,人們就從未停止過對它的打量。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曾經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當“關注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共識,“解讀中國”,則像龐大的中國本身一樣複雜多元。

  這種複雜,不僅因為它開創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另一條路徑,改變了以歐美為主導的單向演進的現代化歷程,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也因為在這個佔據世界1/5人口的大國,這種“創造”、“改變”與“提供”的背後,所必然帶來的深刻的變革、劇烈的轉型、前所未有的挑戰。

  就像一條沉默多年的江河,忽然間結束了停滯歲月,奔涌出活力四射的磅薄氣象,也翻騰起泥沙俱下的殘渣積垢;呈現了波瀾壯闊的前景,也潛伏著暗流涌動的危機。對它的認知,站在不同的視角,秉持不同的觀照,截取不同的斷面,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評價、不同的結論。

  即使對過去的十年,又何嘗不是如此?

  進入新世紀以來,聚焦中國的發展跨越,有人提出了“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有人卻斷言中國發展不外乎是“市場列寧主義”、“國家重商主義”;有人認為中國處於千年以來最為輝煌的位置,有人則認為這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柯立芝繁榮”……

  不同角度的分析自有其價值,但中國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顛覆著一些人的預言,修正著教科書上的論斷,革新著固有的觀念。60多年前,篤信中國共産黨“經濟上只能是零分”的西方,今天談論最多的是中國的經濟成就;30多年前那些“看空”中國改革的人,今天卻把走出危機的希望寄託于這個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表述,今天又衍生出“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的説法。

  任何快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然積累一些深層次問題。相比于望遠鏡式的眺望、顯微鏡式的挑剔、放大鏡式的打量,究竟從何處入手,才能不被表象所惑,不為定見所縛,使我們對過去十年的判斷把握,經得起邏輯的推敲和實踐的檢驗?

  

熱詞:

  • 中國道路
  • 科學發展觀
  • 中國崩潰論
  • 人口紅利
  • 中國的發展
  • 中國的崛起
  •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