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永春: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大有可為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31日 1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把推動文化與旅遊相結合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重要突破口,積極推動文化與旅遊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文化與旅遊呈現出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産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産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産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産業鏈,提高附加值”。這對推動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文化與旅遊兩者之間,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絡。文化是旅遊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遊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是旅遊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心資源。旅遊景點往往凝固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這是旅遊的第一資源,旅遊過程本質上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感知文化、品味文化、鑒賞文化、體驗文化、享受文化的經歷,是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境界、凈化心靈的文化體驗。旅遊是文化之“體”,是承載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是把群眾潛在文化需求轉變為現實文化消費的重要形式,是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途徑。文化之“魂”與旅遊之“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統一于旅遊文化産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旅遊實踐中。通過旅遊,寓教于遊、寓教于樂,使文化之“魂”廣為弘揚、傳之久遠、生生不息。離開了文化之“魂”,旅遊之“體”就失去了精神價值的支撐,即使形式上熱熱鬧鬧,也會因為缺少品味和內涵而失去魅力和生命力,最終失去對遊客持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離開了旅遊之“體”,文化之“魂”就失去了有效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其精神價值的實現就會大打折扣,也就難以充分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正在中華大地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其一,有利於把促進優秀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璀璨奪目、極其豐富的文物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珍貴文化遺産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鑒證,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精神的象徵,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體現,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重大文化遺産地、重點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搶救保護,推進博物館等向社會免費開放,大量的文物資源、文化古跡煥發出勃勃生機,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越來越成為旅遊業繁榮發展的寶貴資源和強大動力。文化遺産與旅遊相結合,既展示了當地蘊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彰顯了地域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又催生了旅遊衍生産品,帶動了配套服務業的共同發展,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實踐證明,對於有市場前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積極與旅遊相結合,與旅遊紀念品開發相結合,通過旅遊市場推動産業化,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最積極、最有效、最可持續的保護傳承方式。例如,全國剪紙藝術之鄉河北蔚縣,積極利用剪紙藝術開發旅遊紀念品,形成26個剪紙專業村、1100個專業戶、3.6萬從業人員的規模,産品涵蓋8大類6000多個品種,銷往世界各地,使以往人們僅僅用來貼窗花、自娛自樂的小小剪紙,成長為産值數億元的當地支柱産業,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其二,有利於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幫助更多群眾共同富裕。一些旅遊景區地處偏遠貧困地區,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資源缺乏,發展地方經濟舉步維艱,而文化與旅遊結合,給當地群眾開啟了一條脫貧致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捷徑。比如,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通過推動文化與旅遊結合,民族風情、民族歌舞得到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放異彩,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短短3年多時間,人均收入就達到7100多元,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三,有利於提升全社會文明素養,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景區評級的重要內容,帶動了旅遊景區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服務條件的極大改善,促進了文化氛圍、社會秩序、治安狀況的極大提升,推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展現出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畫卷。其四,有利於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韶山、井岡山、延安等革命遺址,既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又是發展旅遊的寶貴資源。革命文化與旅遊相融合的紅色旅遊,是旅遊百花園中艷麗的奇葩,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創新舉措,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遊,既把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留下的歷史遺跡牢牢凝固在中華大地上,把我們黨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深深地植根于全國各族人民心田中,又實實在在地促進了革命老區群眾脫貧致富,使紅色旅遊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發揮了很好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其五,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民族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底蘊深厚的歷史文物、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文化與旅遊結合,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往來和溝通,增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密切了民族感情,使各族群眾進一步感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由此可見,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好處多多、不勝枚舉,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步伐明顯加快,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方興未艾,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文化旅遊消費潛力正在迸發,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重大意義,積極利用各地悠久歷史文化、豐富紅色文化、濃郁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産業,培育新的旅遊文化業態,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品牌,推動興起旅遊文化産業發展的新高潮,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更大貢獻。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西江千戶苗寨
  • 5000年
  • 旅遊紀念品
  • 旅遊景區
  • 旅遊實踐
  • 人民論壇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