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楓逸:“壓力全球第一”與沙鼠的焦慮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9日 10: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10月17日《生命時報》報道,世界知名辦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發佈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認為壓力高於去年的,中國內地佔75%,香港地區佔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別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

  人生在世,壓力無所不在。一定的壓力可以産生動力,但壓力過大則會産生負面作用。繼前些年“壓力山大”成為都市白領的流行詞彙後,如今中國內地上班族壓力全球第一,這背後的深層次根源值得探究。正如《人民日報》去年推出的系列報道“關注社會焦慮”指出的,焦慮漸成一種普遍心態,在許多人看來,身邊往往危機四伏,總有原因讓人感到不安。實際上,“壓力全球第一”的背後恰恰折射出時下公眾的三重焦慮。

  第一,福利焦慮。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小學到高中都免學費,公立大學收的也是低學費,醫療有保險,失業可以領救濟金,生孩子有補貼……這樣的高福利保障,差不多涵蓋了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而我國民生保障還處於“低水平、廣覆蓋”的階段,政府提供的公共産品和服務與居民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對上班族來説,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養家糊口的主要責任,當社會應提供的醫療、養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夠完善和充分時,個人身上的擔子就顯得尤其沉重。

  第二,身份焦慮。目前,我國人口的跨城市、跨區域流動日趨頻繁,已有2億多名農民工進入了城市,其中1億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然而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壘、社保差異等,卻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外地人深感“居之不易”。沒有戶口,不能在當地領結婚證;沒有戶口,不能申請經適房、廉租房;沒有戶口,孩子上學更是難題……“在北京這麼多年,她是外地人;到了老家,她感覺自己也成了外地人”——小説《漂二代》中主人公的這段話,就是對這種社會心理的宣泄。

  第三,公平焦慮。一方面,轉型期社會財富分配機制尚不健全,部分行業工資水平增長過快,水平過高,拉大了社會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最新發佈的2011年《中國薪酬發展報告》顯示,一些企業高管工資可比農民工高出千倍。同時,一些地方權力世襲、蘿蔔招聘、公立幼兒園只收公務員子女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沒有背景,缺少資本,一些人即便再怎麼努力,也很難實現個人的既定目標,如此一來怎能不“壓力山大”?

  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沙鼠,每當旱季到來前,都要囤積大量的草根,以便度過旱季的艱難日子。即使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們度過旱季,它們仍拼命尋找草根,運回洞穴,否則便焦躁不安。研究證明,沙鼠出於一種本能的擔心,要囤積盡可能多的草根來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同樣道理,常讓人們深感不安的往往並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不可預知的“明天”和“後天”以及可以預知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前景。

  紓解全民壓力,不能僅通過旅遊、購物等渠道減壓,更應通過完善社會福利,消弭身份裂隙,創造機會公平,讓每一個人看到未來的美好和希望,不做焦慮的“沙鼠”。張楓逸

熱詞:

  • 沙鼠
  • 身份焦慮
  • 壓力全球第一
  • 壓力山大
  • 人民日報
  • 學費
  • 旱季
  • 漂二代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