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立凡:消除病根,“黑救護車”才會絕跡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9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黑救護車”橫行,實際上是“地下經濟”部分代行了公共服務的職能

  日前,媒體調查發現,不少城市各大醫院周邊,一些“山寨救護車”、高倣“黑救護車”頻繁出沒,根據病人病情漫天要價、坐地起價,甚至與正規急救車爭搶病人。

  “黑救護車”設備簡陋、隱患不少,決定了其發生醫療或安全事故的高風險。因此,查處“黑救護車”,維持正常公共醫療秩序是有關部門應盡職責。但是,僅憑嚴格監管能否徹底治理“黑救護車”?或者説,“黑救護車”橫行的病根到底在哪?

  “黑救護車”大行其道,固然有設租牟利的驅動力,但更源於市場供給失衡和價格體系失真。

  從供求來看,公共醫療資源集中度過高和優質醫療資源稀缺,導致患者就醫集中度過高。即使加快醫療急救網絡的建設,強化醫院接轉能力,但就目前情況看,其效果也會稀釋。從成本效益看,據記者調查,目前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急救車有償服務,與“黑救護車”相比,正規救護車並不具備明顯價格優勢,如果管理不善,那麼運轉效率上或許還低於後者。

  可見,公共醫療運行機制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不除,即使查掉了一批“黑救護車”,但在龐大市場需求刺激下,仍可能催生出下一批“黑救護車”。

  實際上,類似“黑救護車”的“地下經濟”,並不鮮見。比如,在郊區和農村等公共投入不足的地方,總有“黑校車”出沒。即使家長明知有安全隱患,但依然讓孩子登車上路。又比如,在許多城市,“黑出租”屢禁不絕。打車難,讓許多市民不得不選擇“黑車”。

  從供需角度看,“黑救護車”、“黑校車”或“黑出租”,實際上都是“地下經濟”部分代行了公共服務的職能。而這種“職能”之所以成立,源於兩種“不夠”:一是公共管理效率不高,二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地下經濟”頑固生長的土壤,往往由此産生。

  所以,治理“黑救護車”等“地下經濟”問題,治本之策還在於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效率,不僅需要整合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更意味著管理方式的創新。如果公共醫療急救系統突出義務而非效益屬性,其相對於“黑救護車”的比較優勢就會凸現;如果出租車運營體制降低門檻,市場發現功能就會找到供需平衡點,從而消除人們對於“黑車”的需求。

  同樣,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增強,也不只是加大財政投入那麼簡單。政府投資是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推手,但常常面臨支付不力、效果不彰等風險。對衝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入社會投資。有序開放救護市場,讓更多可靠的社會資本進入急救領域,使之成為正規急救的有益補充,那麼險象環生的“黑救護車”就會逐漸喪失橫行動力。

  總之,公共服務越不漂浮,“地下經濟”就越難以滋生。這既需要政府服務意識的提升,也需要對市場自主能力體現出更多的尊重和借重。

熱詞:

  • 黑救護車
  • 地下經濟
  • 職能
  • 黑車
  • 人民時評
  • 黑出租
  • 黑校車
  • 病人
  • 醫療資源
  • 高倣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