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家興:珍視那份“鄉土情懷醫者心”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8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雲南“索道醫生”鄧前堆,近30年裏背著藥箱過溜索,“呼呼”滑行在怒江兩岸,只要病人需要,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遇到有病人交不起費用,他照樣看病,開藥打針,“因為他們實在貧苦,可憐”。

  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80後鐘晶,本因丈夫在黔西南工作而來,卻未因丈夫工作變動而走。因為她看到當地交通閉塞、醫療條件極為落後,“很多婦女得了婦科病,影響生育,被家裏人看不起,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村民看病就醫也非常困難”,便下決心留了下來。

  面對並不優越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不少想走的人都走了、想改行的都改行了,他們為什麼選擇堅守?每個人的具體理由或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就是鄉土情懷讓他們多了一份牽掛,捨不得離開。也正是這份鄉土情懷,讓他們欣然為鄉民服務,對鄉民的病史、病情瞭如指掌,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民“家庭醫生”。

  數月前曾和皖南故鄉的一位村醫有過深入交談。這位我兒時就印象深刻的“赤腳醫生”,幾十年來一直為村民看病問診,對很多人的病史、病因、病況清楚得很,可稱得上村民的一部健康“活檔案”。母親故去前,一般小病都由他醫治。我尚存疑,母親卻信他認他,因為他能了解病因,對症下藥。他行走在村子裏,若從門前過,喊一聲就會進來坐坐。

  鄉土中國,正是有千千萬萬名這樣的村醫,為鄉民撐起了一片健康的天空。他們大多都是本村人、本地人,本就生活在基層、生活在群眾之中,對鄉民的情況再熟悉不過,因而他們是基層醫療隊伍中最穩固的群體,同時又是破解農民“看病難”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意義上説,“看病難”問題的實質是上大醫院看病難,頭痛腦熱的也上大醫院,當然就會人滿為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如果小病不出村子或社區,中病不出城鎮,大病才上大醫院,“看病難”問題又怎麼會成為痼疾?

  近些年,農村衛生室和城市社區醫院的建設,使醫療服務體系的結構和層級得到理順。然而,要真正破解“看病難”,還取決於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的投入。其中的一個核心則是留住人才。要穩定和壯大這支龐大的基層醫療隊伍,就應努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和訴求,不能辜負了他們的鄉土情懷醫者心。

  故鄉那位村醫已近退休,“活檔案”不能發揮作用讓他有些惆悵。而從全國範圍看,村醫面臨更嚴峻的問題乃是收入的銳減。今年上半年,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份村醫生存與工作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因為村衛生室病人流失嚴重,財政補貼不到位,村醫收入水平下降過半,生存狀態堪憂。最近有媒體報道稱,不少村醫迫於生計,已無奈改行。

  基層為醫者,有一份鄉土情懷,有一顆仁心,是白衣天使之風,是基層民眾之福。但解決群眾治病問題,不能僅靠為醫者的奉獻。只有盡可能解決村醫的實際難題,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他們也才能更加快樂地行走問診在鄉土中國。

熱詞:

  • 鄉土情懷
  • 村醫
  • 醫者
  • 鄉土中國
  • 人民論壇
  • 農村衛生室
  • 鄉民
  • New Document